1、智能網的由來
智能網的概念是美國于1984年提出的,智能網的定義中并沒有人們通常理解的“智能”含義,它僅僅是一種“業務網”。目的是提高通信網開發業務的能力。它的出現引起了世界各國電信部門的關注,國際電聯(ITU)在1988年開始將其列為研究課題。1992年ITU-T正式定義了智能網,制訂了一個能快速、方便、靈活、經濟、有效地生成和實現各種新業務的體系。
智能網是在原有通信網絡基礎上,提供新的電信業務而設置的附加網絡結構。智能網的核心是如何高效地向用戶提供各種新的業務,新業務的開發周期較之傳統業務短,這意味著可以大幅度縮減開發投資;業務提前向用戶開放,又會及早地收回大量資金,提高網絡的利用率,增強網絡的智能性,這就是智能網能夠迅速發展的源動力。由此將帶給電信部門和用戶的巨大的經濟利益和方便。智能網的基本思想是在網絡中把交換和智能分離開,實行集中業務控制,這是通過設置一些網絡的功能部件來實現的。
2、智能網的定義
依據ITU-T的建議,智能網(IN,Intelligent Network)可以定義為:由交換設備作為節點,由No.7信令網作為各節點間信息傳遞控制手段,以業務控制計算機作為核心的通信網絡。簡言之,智能網是在原有通信網絡中實現智能呼叫控制的一種網絡。是在原有通信網絡的基礎上為快速提供新的業務而設置的附加網絡結構,它將網絡的智能層配置在分布于全網中若干個業務控制點中的計算機的數據庫中,由軟件實現對網絡智能層的控制,以提供多種更為先進及復雜的功能。
借助于先進的No.7信令網和大型集中式數據庫的支持,智能網的最大特點是通過標準化的結構和協議,將網絡的交換功能與控制功能相分離,把電話網中原來位于各個端局交換機中的網絡智能集中到新設的功能部件--由中小型計算機組成的智能網業務控制點上,完成智能呼叫處理,而原有的交換機僅完成基本的接續功能。
通信網絡由單純地傳遞和交換信息,逐步向存儲和處理信息的智能化發展。但是,單獨由程控交換機作為交換節點而構成的電話網還不是智能網,只能說它具備一定的智能功能(如它可以提供呼叫轉移、縮為撥號等業務)。智能網與現有交換機中具有智能功能是不同的概念。
智能網是在不改變現行電信網硬件結構的條件下,能夠快速、方便、靈活、經濟、有效地生成和實現各種新業務的網絡,它可以為各種通信網服務,包括公共電話交換網(PSTN)、公眾分組交換數據網(PSPDN)、綜合業務數字網(ISDN)、寬帶綜合業務數字網(B-ISDN)、移動通信網(GSM,CDMA)等等。一般將疊加在固定通信網上的智能網系統稱之為固定智能網,疊加在移動通信網上的智能系統稱之為移動智能網。
3、智能網的標準
智能網的標準主要是由ITU-T研究和建議的。由于智能網所服務的網絡不同,所提供業務的復雜程度也不盡相同,而且隨著通信技術的不斷發展會有新的技術及網絡出現。為便于智能網提供、生成和管理業務,ITU-T的第11研究組計劃將智能網分階段進行研究,就不同階段提出不同的要求,也即對智能網概念模型的各個平面及不同實體間的接口規程作出相應的規定,提出相應的建議。
欲詳細了解ITU-T關于智能網標準研究的請進入:標準體系;能力集(CS)
4、智能網的概念模型
智能網概念模型本身并非一個系統,它只是設計和描述智能網絡體系的一個框架。它是從業務上的定義。業務邏輯的生成、業務的不同功能實體/物理實體的實現以及功能實體/物理實體之間的通信等方面來考慮,將概念模型分為四個平面:業務平面、整體功能平面、分布功能平面和物理平面。智能網各個階段一般是根據提供的業務來進行劃分的,即根據業務平面所定義的業務及業務特征來確定其他平面要實現和支持這些業務應具有的能力。
ITU-T定義了分層的智能網概念模型,用來設計和描述智能網的體系結構,它可以使我們對智能網有更好的理解。
欲了解智能網概念模型的請進入。
欲了解智能網提供的業務及特性的請進入。
5、智能網的組成
智能網(無論是固定智能網還是移動智能網)是由SSP、SCP、SMS、SCE、IP、SDP、SSCP等節點和連接這些節點的SS7信令網絡、數據通信網路組成,其各節點的定義和功能應符合下表5-1的要求,表中同時給出了這些節點的中英文對照。
表5-1:智能網各節點的定義和功能
欲進一步了解智能網組網結構的請進入:固定智能網;移動智能網絡
6、智能網的主要屬性
智能網是一種工具,可通過提供信息和可靠的連接推動企業高效運營。智能網優化了網絡性能并確保在動態環境中為客戶提供信息,同時降低了管理成本和服務成本。智能網的主要屬性包括:以服務為中心進行聯網、可區分應用程序和內容、多種客戶端類型網絡支持和通過基礎設施管理實現運營效率等4大屬性。具體詳見下表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