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一代電信業務對網格資源的需求
在電信領域,正在研究下一代電信業務和支持它的跨網絡運行環境的關系。或者說,如何通過一系列電信基礎設施平臺的承載和控制能力,形成下一代的電信業務。在這種下一代電信業務跨越平臺的多業務組合環境中,存在兩個突出的問題:一個是跨網絡的應用與各個平臺資源之間的關系;另一個是各個平臺資源間的業務資源共享問題,即如何在不影響每個網絡自身結構、信令和功能的情況下,支持共享資源并提供跨平臺的業務。
對于每一個平臺而言,網絡平臺或業務平臺,或是傳統的基礎設施,都包含自主的資源,并且向高層的應用提供自己的業務能力。這種業務能力在一個平臺的內部是完整的,即平臺或者網絡對于任何事件的發生都有相應的對策。眾所周知,Web服務通過統一認證、動態工作流控制和交易控制機制,解決了Internet上各個業務平臺的業務能力同步問題。但是,它沒有考慮各個業務平臺資源之間的同步問題。如果一個跨網絡業務包含了公共交換電話網(PSTN)和Internet兩個網絡的業務能力,則每個網絡在提供業務時都提供了自己相關的資源(例如傳輸資源、交換資源、計算資源和存儲資源),而在業務完成時要釋放網絡的資源。倘若一個跨網絡業務不能正常完成,這可能是由于業務請求者中間放棄了請求,或是其中一個網絡的業務組件執行出現了意外,在沒有跨越網絡的信令機制的情況下,一部分網絡中的資源就無法得到同步的釋放,從而導致網絡整體的業務能力受損,并可能很快積累到系統崩潰的程度。在PSTN綜合業務數字網用戶部分(ISUP)和Internet會話啟動協議(SIP)互連時會出現這種問題,它同樣也會在任何兩種需要預留資源的不同協議的網絡互連和業務互連中發生。
一種用于跨越網絡和業務的資源同步方案是集中式的,它把所有的網絡和業務的資源控制交給一個集中的應用進行管理。例如通過一組JAIN PARLAY網關將各個網絡的資源映射到應用平臺來控制。它相當于對原有的資源管理進行重構,同時增加協同資源管理的功能。這種方案的風險在于集中管理一個大型的多網絡、多業務系統資源的開銷十分巨大,而且原有的網絡和業務自身的資源管理和控制也沒有得到重用。
作為解決資源同步的另一種方案,是要求所有網絡采納與承載能力無關的呼叫處理協議(BICC),使得信令能夠穿透會話所經過的所有網絡,這對于端到端的跳進式通信業務是可行的。但是如果把資源擴充到不同平臺的尋址能力、存儲能力和計算能力,這種信令式方案的實現難度就變得很大了。因此,作為通過多種異構的網絡提供電信業務的下一代網絡,必須在不改變各個網絡現有的信令和資源管理方式的前提下,通過在所有網絡之上增加一個業務協同(或稱服務協作)層來解決資源同步管理問題。同時,這個解決方案必須在業務層面上是抽象的,與物理的平臺結構無關,與具體的平臺信令無關,與具體應用無關。更進一步,它不但不能對現有的各個網絡平臺和現有的應用有任何影響,還要對今后新增的網絡平臺能力和新的業務能力提供開放的支持,采用開放網格業務體系結構下的網絡和業務承載能力資源同步管理方案,能夠實現與平臺自身的承載和控制技術無關,與平臺上承載的應用無關,同時可以支持多種異構平臺互連時提供資源的控制和管理能力,可以動態地管理傳輸、交換、存儲、計算等多種多樣的承載能力,為下一代電信業務的發展提供基礎的支持。
2、OGSA多網絡環境承載業務資源的業務模型
過去,網格計算和網格業務通常是用于大型多組織的協同科學計算,用于解決異構分布網絡上的計算資源分配和管理的。由于Internet上電子商務的興起,網格業務被看成是解決共享計算機資源、數據庫資源和存儲能力的技術。顯然,如果采用開放網格業務體系結構解決下一代電信業務的跨網絡承載業務能力的生成、管理和協同操作,從承載角度增強現有的開放業務存取結構,意義也是十分重大的。
由于多網絡環境的承載業務資源同步管理是面向下一代電信業務的,同時網格業務的體系結構和Web服務開放業務體系結構密切關聯,首先需要建立符合這個體系結構的下一代電信業務的模型。依據歐洲電信標準組織(ETSI)SPAN對下一代電信業務的研究和特點,下一代電信業務是用戶和5類基本業務控制的集合形成的相互關聯的體系:
網絡接入門戶的終端注冊和用戶登錄控制;
會話接入門戶的會話建立、位置查詢和會話狀態的管理;
業務接入門戶的業務建立、承載能力生成和承載能力狀態管理;
業務控制門戶,包括控制能力生成、業務交換和控制能力狀態管理等等;
業務管理門戶的業務建立、業務投放和計費管理。
任何一個具體的通信過程的建立(過去稱為呼叫處理)都是由以上5類業務的一些實例為基礎組合成的。每個通信業務實例均有自己的業務存取點,各類業務存取點之間通過業務邏輯關聯起來形成一個整體。值得注意的是,無論通過什么網絡接入,無論承載能力是通過什么網絡提供的,對網絡接入門戶、會話接入門戶、業務接入門戶和業務控制門戶的訪問方式是相同的,這是開放業務存取(OSA)的重要特征。
從用戶的角度看,無論實際的會話和業務多么復雜,這些門戶都是一個動態的通信業務實體(一個匯聚)的一系列接口。這是符合Web Service體系結構的。同時,所有申請的業務是發送給代理的,并從代理取得相應的結果(以認證為例,僅需在網絡接入門戶上作一次認證,但實際上通信過程中需要的用戶業務認證是通過代理進行的)。
揚景等根據以上描述的下一代電信業務模型、OGSA的建模規范和通用網格業務模型導出了下一代資源同步管理模型。建立資源同步管理模型的原理是,把已經建立了會話的用戶所提出的建立一個跨越網絡的承載業務的需求表達為在一個虛擬組織內通過一個代理端口提供的一種業務能力。這是一種網格服務,它的業務能力是由下面的一些網絡承載能力的組合實現的,是由一組業務請求和提供協議形成的接口來表達的。而這種網格業務能力的實現過程是通過業務軟狀態管理和多業務軟交換中的一組對下面各種物理網絡資源進行控制的資源控制協議來實現的。顯然,承載資源同步管理的基礎是端到端協同操作的環境,它的承載業務模型是繼承上面描述的業務門戶能力,每一種承載業務能力被看成是建立在一種分布式網絡上的一個業務,相同承載能力的組合是一種業務,不同承載能力的組合也是一種業務(組合業務)。它的虛擬組織模型對應于上面描述的會話業務能力,在一個會話基礎上申請的一個業務是一個虛擬組織,一個會話也被看成是一個業務集成的虛擬組織,因此這里虛擬組織可以具有多層的嵌套的樹狀關系。由于要重點考慮承載資源同步問題,并且承載業務能力和具體的承載網絡是密切相關的,因此由業務接入門戶的接口向物理網絡承載控制器的映射業務需要被作為資源同步的公共網格業務來處理。
在下一代的電信業務中,人們定義的資源同步管理網格業務服務于業務接入門戶和業務管理門戶。在業務接入門戶中,它為一個跨越網絡的承載環境中的資源組合(互連)提供同步管理功能,這樣就不必再考慮信令的穿透性,如在軟交換解決方案中采用SIP-T協議,從而大大降低了網絡和業務的互連復雜性。在業務管理門戶中,這個網格業務為承載業務的創建者提供一個開發平臺,可以將不同的承載能力,包括傳輸能力、交換能力、存儲能力、計算能力組合成為新的承載業務,從而為開發新的電信業務打下基礎。下一代的電信業務已經大大超出了基于傳輸和交換能力的點到點實時通信,大量的計算能力和存儲能力也介入到電信業務的提供中來。同時,電信業務的提供也從傳統的呼叫處理向基于會話的多業務處理發展。在這種情況下,建立跨越平臺的端到端的業務承載能力是一個關鍵的問題。在不影響現有的業務體系結構的情況下支持業務資源的同步管理是必需的。
開放網格業務體系結構為我們提供了一個解決方案,即通過定義抽象的業務和接口,在現有的網絡和業務資源能力之上建立一個網格業務控制層,通過它來協調一個虛擬組織下的不同的業務平臺的資源配置和管理的同步,滿足下一代電信業務動態管理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