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代網絡是業務驅動的網絡,通過業務與呼叫控制分離以及呼叫控制與承載分離,實現相對獨立的業務體系,使業務真正獨立于網絡,靈活有效的實現業務的提供。用戶可以自行配置和定義自己的業務特征,不必關心承載業務的網絡形式以及終端類型,使得業務和應用的提供有較大的靈活性,從而滿足用戶不斷發展更新的業務需求。也使得網絡具有可持續發展的能力和競爭力。
1、軟交換的定義及概述
軟交換技術作為業務/控制與傳送/接入分離思想的體現,是下一代體系結構中的關鍵技術,其核心思想是硬件軟件化,通過軟件的方式來實現原來交換機的控制、接續和業務處理等功能,各實體之間通過標準的協議進行連接和通信,便于在下一代網絡中,更快地實現各類復雜的協議及更方便地提供業務。國際軟交換協會(ISC,International Softswitch Consortium)對軟交換的定義是:“軟交換是提供呼叫控制功能的軟件實體”。
欲更多了解國際軟交換協會(ISC)介紹的請進入。
從廣義上來看,軟交換泛指一種體系結構,利用該體系結構可以建立下一代網絡框架。在我國通信行業的參考性標準文件YDC 045《基于軟交換的網絡組網總體技術要求》中給出了軟交換網絡的體系結構(見下述)。
下一代網絡和軟交換的設計思路就是軟交換機必須有與“網絡”相連的能力,該“網絡”就是下一代多媒體信令網。軟交換機與多媒體信令網相連,就如同軟交換機與另一個軟交換機相連一樣簡單??梢哉f軟交換的出發點就是“網絡就是交換”,它是一個基于軟件的分布式交換控制平臺,將呼叫控制功能從網關中分離出來,開放了業務、控制、接入和交換間的協議,真正實現了多廠商的網絡運營環境.從而方便于在網絡引入多種業務
從狹義上來看,軟交換指軟交換設備。在我國通信行業標準YD/T 1434《軟交換設備總體技術要求》中給出的軟交換設備的定義是:軟交換設備(Softswitch)是分組網的核心設備之一,它主要完成呼叫控制、媒體網關接入控制、資源分配、協議處理、路由、認證、計費等主要功能,并可以向用戶提供基本語音業務、移動業務、多媒體業務及其它業務等。標準把軟交換的功能涵蓋了四個功能層面:接入層、傳送層、控制層和業務層面,而軟交換設備定位在控制層,實現傳統程控交換機的“呼叫控制”功能。傳統的程控交換機的“呼叫控制”功能是和業務結合在一起的,不同的業務需要不同的呼叫控制功能,但軟交換是與業務無關的,這就要求軟交換提供的呼叫控制功能是各種業務的基本呼叫控制。未來的軟交換應該是盡可能簡單的,其智能控制功能部分應盡可能地移至外部的業務層。
在傳統的PSTN網中,交換機采用垂直、封閉和私有的系統結構,呼叫控制、業務實現以及交換矩陣都集中在一個交換系統內,而軟交換的主要設計思想是業務提供與呼叫控制相分離,各個實體之間通過標準的協議進行連接,且基于標準的、開放的系統結構
2、軟交換網絡的參考模型
ISC通過提供工業界最大的論壇,對軟交換的組成和功能進行標識、討論和定義,并通過其成員間的密切合作來促進下一代多媒體通信網絡的普遍采用。下圖2-1為軟交換協會提出的基于軟交換的網絡參考模型,它將軟交換網絡分為5個平面:管理平面、數據平面、應用平面、控制平面和傳送平面,其五個平面所完成的功能、參考點和接口配置及所采用的協議詳見下表2-1。
圖2-1:軟交換協會提出的軟交換網絡的參考模型
表2-1:軟交換網絡的平面、參考點及接口
軟交換技術經過多年的實踐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其基本框架結構、主要功能、性能、應用范圍等四個方面已經基本確定。具體表現如下表2-2所示。
表2-2:軟交換技術在四個方面的發展
3、軟交換網絡的總體架構
下一代網絡是融合語音、數據、多媒體和移動業務的網絡。在我國通信行業標準YD/T 1434《軟交換設備總體技術要求》中,從下一代網絡的角度給出了軟交換網絡的一種總體架構,詳見下圖3。它將軟交換網絡分為四層:業務層、控制層、傳送層和接入層。軟交換設備位于控制層,是軟交換網絡的核心設備之一。每一層的主要作用匯總于下表3中。
圖3:軟交換網絡的總體架構
表3:軟交換網絡結構的每層作用
4、軟交換的網絡體系結構
軟交換網絡是一個復雜的體系,即為下一代網絡的核心,它不僅僅是軟交換的交換設備本身。在我國通信行業的參考性標準文件YDC 045-2007《基于軟交換的網絡組網總體技術要求》中給出了軟交換網絡的體系結構,如下圖4所示。其中軟交換、應用服務器、應用網關、媒體服務器、歸屬位置服務寄存器(HLSR)、信令網關、中繼網關、網絡邊界點(NBP)、軟交換業務接入控制設備(SAC)屬于網絡側設備,即軟交換網絡。其他需要連接入軟交換網絡的設備有:第三方服務器由第三方運營,需要通過應用網關接入到軟交換。Web 服務器一般放置在Internet網中并通過SAC接入到軟交換網絡。軟交換網絡通過信令網關和智能網進行互通,通過信令網關和中繼網關與No.7信令網和SCN網絡進行互通,通過SAC與Internet網進行互通,通過NBP和其他運營商基于NGN的網絡進行互通,如其他運營商的軟交換網絡。
圖4:軟交換網絡的體系結構
軟交換網絡中的終端,包括IAD、SIP終端可以通過接入網絡通過SAC接入到軟交換;另外IAD或接入網關可以采用隧道方式通過SAC接入到軟交換,具體隧道方式待定。軟交換網絡中SIP終端也可以通過Internet網絡通過SAC接入到軟交換。
欲詳細了解我國軟交換網絡設備的組成、接口及協議的請進入。
欲進一步了解軟交換技術的請進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