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定義
1、數字同步網的網絡接口(NI:network interface)是指兩個相關的系統、子系統或裝置的公共物理界面或公共邏輯界面。在接口處必須保證界面兩側的實體相互之問有完備的匹配和適配,以使得各系統、子系統或裝置就功能實體而言的運行是完備和相互兼容的。
2、同步接口(SI:synchronization interface)是同步的接口,其輸出信號頻率能夠正常溯源到PRC。同步接口的網絡漂移限值采用最大時間間隔誤差(MTIE)和時間偏差(TDEV)參數來規定。
3、時間間隔誤差(TIE:Time Interval Error)是指在一段規定的時間內,測量到的數字信號的有效瞬時對其理想時間位置的累積偏離。如圖1-3所示。
圖1-3:時間間隔誤差(TIE)最大時間間隔誤差(MTIE)的概念
4、最大時間間隔誤差(MTIE:Maximum Time Interval Error)最大時間間隔誤差是指在一個測量周期內,一個給定的窗口內的最大相位變化。其定義的含義也如圖1-3中所示;其計算表達式詳見下式1-4。
式1-4:最大時間間隔誤差(MTIE)的計算表達式
5、時間偏差(TDEV:Time Deviation)可用下式1-5表示。
式1-5:時間偏差(TDEV)的含義
在我國通信行業標準YD/T 1420《基于2048kbit/s系列的數字網抖動和漂移技術要求》中指出,在同步接口處選擇了兩種定時參數來表征瞬變和低頻噪聲,它們分別是MTIE和TDEV,其MTIE和TDEV的詳細定義由ITU-T建議G.810給出。之所以選擇MTIE和TDEV的原因,詳見下表1-5。
表1-5:選擇MTIE和TDEV參數的原因
欲更多了解數字同步網其它常用術語概念的請進入。
二、數字同步網接口物理界面描述
數字同步網接口為同步接口,包括各級時鐘設備的輸入/輸出端口(對于基準時鐘PRC,只存在輸出端口)及與同步鏈路相關的設備(如傳輸設備等)的輸入/輸出端口。接口的物理位置(即物理界面)與接口信號類型是相關的,具體來說,對于直接進出同步設備的信號類型(例如2Mbit/s或2 MHz信號),接口定義在同步網配線架(或專用配線架)上;對于非直接進出同步設備的信號類型(例如與傳輸設備相關的線路信號),接口定義在相關設備的數字配線架上或設備的輸入輸出端口處(無數字配線架的情況)。數字同步網接口物理界面描述如圖2-1所示。對于同步網接口的物理/電氣特性,則涉及到同步網接口處相關設備(如時鐘設備、傳輸設備等)的輸入和輸出;對于同步網接口輸出的抖動和漂移網絡限值,則只涉及到同步網接口處相關設備的輸出;對于同步網接口輸入的抖動和漂移容限,則只涉及到同步網接口處相關設備的輸入。為了保證定時傳輸的連通性,在所有同步網接口處必須有完備的匹配和適配,即物理/電氣特性的匹配和適配,以及網絡抖動和漂移的控制。
圖2-1:數字同步網接口物理界面的描述圖
根據網絡抖動和漂移的控制原理,必須在同步設備或傳輸設備的輸出端規定網絡接口輸出的最大網絡限值,在同步設備(PRC基準時鐘設備除外)或傳輸設備的輸入端規定網絡接口輸入的最小容限,即對應于同步網節點從鐘(SSU)、SDH設備時鐘(SEC)和PDH設備的輸入容限。
三、數字同步網接口分類
在我國國家標準GB/T 15837《數字同步網接口要求》中給出了圖3-1所示的同步參考鏈模型,描述了在數字同步網中可能出現的物理接口類型。根據圖3-1的描述數字同步網接口共包括以下表3-1所示四種同步接口類型。
圖3-1:數字同步網的同步參考鏈模型
表3-1:數字同步網接口分類
在YD/T 1420中指出,圖3-1是ITU-T建議G.803中圖8-5的延伸版,它給出了出現在同步網絡中實際物理接口的例子。協調世界時(UTC)作為一個參考源在圖中給出,所有網絡限值都是相對于它進行規范,它定義的方式決定了沒有物理實體或接口與UTC直接相關。在同步供給單元(SSU)之間和在全國基準時鐘(PRC)與SSU之間有兩種同步分配方法可供選擇,具體詳見下表3-2中。
表3-2:SSU之間和PRC與SSU間同步分配方法
四、數字同步網接口的技術要求
在GB/T 15837-2008中規定了數字同步網中各種同步接口的物理/電氣(光)特性要求、承載SSM信息要求以及網絡限值要求(其中包括同步接口輸出的網絡限值要求和同步接口輸入的網絡容限要求)。
欲詳細了解的請進入。
在YD/T 1420-2005中給出了表3-1中四種同步接口的網絡限值要求,包括同步接口輸出的網絡限值要求和同步接口輸入的抖動及漂移容限要求,這些要求與GB/T 15837-2008中規定相同。
欲進一步了解數字同步網絡中各級時鐘性能指標的請進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