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先后自行研制和發射了3種類型的通信衛星:東方紅二號、東方紅二號甲和東方紅三號,它們均為地球靜止軌道通信衛星。
東方紅二號(簡稱東二)衛星是我國第一代通信衛星,在軌一共兩顆。第一顆于
我國在發射和應用東方紅二號衛星的同時,已經開始了東方紅二號甲(簡稱東二甲)通信衛星的研制,以提高衛星的性能。后者實際上是在前者基礎上的改進,衛星平臺(服務系統)中電源分系統在維持太陽電池片布片面積不變的情況下,盡量挖掘潛力,以供給有效載荷更多的功率,其他平臺分系統基本保持不變,或只進行適應性修改。衛星轉發器數增為4路,每路功率放大器輸出功率增為10W,通信天線仍采用國內波束拋物面天線。雖然從外形上看,東方紅二號甲衛星和東方紅二號衛星第二顆差別不大,但功能已有明顯的提高,服務區內EIRP值大于32dBW,G/T值大于-11dB/K,衛星設計壽命4年,起飛重量約
隨著時間的推移,上述兩種衛星的一些弱點逐漸顯現出來,已不能滿足我國衛星通信事業迅速發展的需要。我國從1986年開始正式啟動了新一代通信衛星--東方紅三號(簡稱東三)的研制工作。國家把此項工作列為國家重點科研任務,給予了高度重視。廣大研制人員大力弘揚“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航天精神,攻克了多項關鍵技術和難題。1994年完成第一顆星的研制工作。該星于同年11月發射進入準同步軌道,但由于推進劑泄漏,最終未能定點使用。經故障分析和局部改進后,第二顆衛星于1997年5月12日發射,5月20日定點于東經125°,主要用于電話、數據傳輸、傳真、VSAT網和電視等項業務。到目前為止,該星已正常運行了三年半。東方紅三號衛星的研制成功和投入使用,標志著我國在通信衛星領域跨上了一個新的臺階。
2000年1月,采用東方紅三號衛星平臺的另一顆通信衛星--中星22號發射成功,定點于東經98°,已投入正常使用。同年10月和12月,采用同一平臺的兩顆北斗導航試驗衛星也順利升空。此外,采用這一平臺的另外一些衛星也正在研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