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GSM技術數字集群系統,是由我國的華為公司在2003年推出的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一種數字集群體制。顧名思義,它采用了歐洲的ETSI研制的GSM(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s)系統的相關技術,開發的一種數字集群系統。該系統體制被我國通信標準化協會(CCSA)進行了標準化,發布了一系列相關標準,其中,在2010年12月發布的YD/T 2100《基于GSM技術的數字集群系統總體技術要求》中對其編號要求做出了相應的規定,它包括用戶終端號碼與無線網絡號碼兩大類。由于是基于GSM技術數字集群系統,其編號要求有些類似于數字蜂窩移動通信系統的編號要求。
欲具體了解基于GSM技術數字集群系統介紹的請進入。
欲詳細了解YD/T 2100標準具體內容的請進入。
一、用戶終端號碼
基于GSM技術數字集群系統的戶終端號碼,主要用于移動終端的識別。它又包括國際移動設備識別碼、國際移動用戶識別碼、移動用戶號碼和集群通信號碼。
1、國際移動設備識別碼
國際移動設備識別碼,即IMEI(International Mobile Equipment Identity),是國際移動設備身份碼的縮寫,也稱為串號,與每臺終端一一對應。它的組成包括:設備型號核準號碼TAC(6位)、最后裝配號碼FAC(2位)、出廠序號SNR(6位)和備用號碼SP(1位),共15位的十進制數字。
欲詳細了解國際終端識別碼(IMEI)介紹的請進入。
2、國際移動用戶識別碼
國際移動用戶識別碼,即IMSI(International Mobile Subscriber Identity),國際移動用戶識別碼的縮寫,也是與每臺終端一一對應。IMSI的定義與要求應符合3GPP TS 23.003《編號、尋址與識別》規范。
欲詳細了解國際移動用戶識別碼(IMSI)介紹的請進入。
3、移動用戶號碼
移動用戶號碼,即每個移動用戶終端被撥叫的號碼,也稱為用戶長號。其組成格式為:
國家碼(2位)+長途區號(2或3位)+端局號(3位)+用戶號碼(5位)
在實際使用中,對于移動用戶號碼的編號方案,系統的網絡運營商會給終端用戶分配一個類似數字蜂窩移動通信網中使用的移動用戶號碼(MSISDN,Mobile Subscriber Integrated Services Digital Network Number),它也可以有不同的編號方案。
欲詳細了解MSISDN編號方案介紹的請進入。
另外,在使用虛擬專網特性的情況下,集團內的用戶可以使用短號進行呼叫。其號碼要求是:點對點集團短號為2~6位BCD碼。
4、集群通信號碼
考慮到系統應同時滿足公共呼叫和集團呼叫的需求,集群通信號碼的編制應具備的能力包括:一是集群通信號碼應至少能劃分四級,即成員、組、隊、群,可以按照需要分配各級的號碼位數,具體編號規則根據行業用戶的需求制定。二是集群通信號碼應具備公共和集團的兩個層面的號碼,公共號碼和集團號碼的具體要求詳見下表1-4中。用戶或群組可以同時具備一個公共號碼和一個集團號碼。公共號碼和集團號碼應能夠在號碼位數、撥號方式等方面進行區分。
表1-4:公共號碼和集團號碼的具體要求
集群通信號碼的具體編號方案由相關的管理部門和運營商在滿足上述要求的前提下定義。
二、無線網絡號碼
對于基于GSM技術數字集群系統的無線網絡號碼,它又包括位置區識別碼、基站識別碼和全球小區識別碼。
1、位置區識別碼
位置區識別碼,即LAI(Location Area Identity),可以標識唯一的位置區,移動用戶通過判斷LAI決定是否需要位置更新。LAI由國家碼(3位)、移動網號(2位)和位置區號(最大16bit)所組成。
欲詳細了解位置區識別碼(LAI)介紹的請進入。
2、基站識別碼
基站識別碼(BSIC,Base Station Identity Code)是用于識別相鄰國家的相鄰基站的,是一個6bit的編碼,它的組成包括網絡(PLMN)色碼(3bit)和基站色碼(3bit)。
欲詳細了解基站識別碼(BSIC)介紹的請進入。
3、全球小區識別碼
全球小區識別碼(CGI,Cell of Global Identity)是用來識別一個位置區內的GSM小區,它的組成結構是:在位置區識別碼(LAI)后加上一個小區識別碼(CI,Cell Identity),CI是一個2字節(16bit)BCD編碼,由各運營商自定。
欲詳細了解全球小區識別碼(CGI)介紹的請進入。
由上述分析,基于GSM技術數字集群系統的編號要求,是與GSM數字蜂窩移動通信系統的編號要求相關的。
欲進一步了解其他數字集群系統編號要求的請進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