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網概念模型中有四個平面,在總功能平面上,把智能網看作是一個整體,即對業務交換點、業務控制點、智能外設等功能部件不加區分,而是把它們合起來作為一個整體來考慮其功能。ITU-T在這個平面上定義了一個標準的可重用功能塊,稱為與業務無關的功能塊,即業務獨立構件(SIB,Service Independent Building Block)。每個SIB完成某種標準的網絡功能,利用這些標準的可重用塊,我們可以象搭積木一樣搭配出不同的業務屬性,進而構成不同的業務。這些功能模塊在具體實現中是由它的功能實體來體現的。一個功能模塊可由一個功能實體或幾個功能實體所組成。
不同的SIB組合方式再配以適當的參數就構成了不同的業務,將SIB組合在一起所形成的SIB鏈接關系就稱為該業務的總業務邏輯(GSL,Global Service Logic)。有了新的業務需求時,業務設計者只需描述出一個業務需要用到哪些SIB,這些SIB之間的先后順序,每個SIB的輸入、輸出參數等即完成了一個業務的設計。這使得業務的設計既標準又快速靈活,為迅速設計和開發新業務提供了一個良好的環境。
需要注意是BCP(Basic Call Processing,基本呼叫處理)SIB是一個特殊的SIB,每個業務邏輯定義中都必須用到它。BCP實質上就是交換機中的呼叫處理功能,由它負責向業務邏輯上報發生的智能呼叫事件,再接收業務邏輯發回來的控制命令,完成要求的動作,如呼叫等。因此,在總功能平面中包含著三個主要部分:基本呼叫處理BCP,業務獨立構件SIB和總業務邏輯GSL。
業務獨立構件SIB具有以下特征:
●SIB是在把業務分解成最基本的業務特征的基礎上提取出來的。不同的業務將由相應的SIB組合而成。因此,SIB與任何具體的分布功能和物理功能平面的體系結構無關,也即與網絡的具體實現無關;
●為實現IN業務特征而使相應的SIB組成一個SIB鏈。為使各個SIB之間能相互連接,SIB必須具有統一的標準接口;
●SIB是一個網絡功能的邏輯模塊,這樣可以使業務設計者利用它來開發新的業務;
●一個SIB僅規定一項完整的動作;
●SIB的功能通過分布功能平面中的功能實體動作來體現,而功能實體動作可以歸屬于一個或幾個功能實體之中;
●每一個SIB有一個邏輯上的起始點和一個或幾個邏輯上的終點;
●SIB可重用且不影響其它業務。
目前,根據IUT-T的定義,在CS-1階段定義了15個SIB(含BCP),詳見下表1。
在CS-2階段定義了22個SIB(含CS-1階段、BCP和BCUP),詳見下表2。依據ITU-T在IN CS-2標準,其功能實體動作(FEA)的編號為XYYZ,X代表智能網中的功能實體,X在功能實體的取值詳見下表3;YY值是SIB的編號,表2中給出了YY值;Z用來區分在XYY相同的情況下不同的功能實體動作,Z可能是一位或兩位數字。
表3:X在功能實體的取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