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GSM系統的CAMEL業務,還是CDMA系統的無線智能網,均是在移動網的網絡結構和業務功能上逐漸采用智能網的原理,增加其功能模塊,尋求智能網與移動網之間的無縫隙互通。從競爭和吸引用戶的角度出發,還需要考慮現有移動網與智能網如何互聯,移動網用戶如何接入到智能網,與公眾電話網用戶共享所有的智能網業務,以及隨著網絡的發展,各發展階段網絡結構如何變化。
根據現有網絡發展速度、規模、設備情況及業務需求量,在為移動用戶開放智能業務時,智能網和移動網的互聯結構有兩種:一是建立移動網的業務交換點和業務控制點,并與智能網互聯;二是移動網與智能網的業務控制點綜合設置。第一種結構是移動網智能化以后,在移動網范圍內開放智能業務的結構。第二種結構是移動網與智能網相互融合提供業務時的結構。
1、建立移動網的業務控制點和業務交換點并與智能網互聯
——從GSM系統的智能化發展及北美無線智能網的發展可以看到,網絡功能結構上的智能化使得移動網可以獨立地對其用戶開放某些智能業務。對GSM的移動應用部分和CAMEL應用部分與CDMA的ANSI-41,目前均已定義了一些智能業務的信令流程,隨著智能網CS1和CS2的發展,將陸續提供新的業務和增加新的業務流程。
——在這種互聯結構下,移動網的移動交換中心作為業務交換點,將建立自己的業務控制點或在歸屬位置登記器中增加業務控制點功能,移動業務交換點與移動業務控制點互聯組成移動智能網部分,為移動用戶開放多種業務。同時根據需要,移動網的業務交換點可以與公眾電話網的業務交換點互聯,為移動用戶開放與公眾電話網用戶相同的智能網業務。
公用陸地移動網與公眾電話網分別建立了自己的智能網體系,在位于移動交換中心的移動業務交換點(MSC/MSSP)與位于匯接局的業務交換點(Tm/SSP)之間進行智能網和無線智能網的互聯。在這兩種業務交換點之間可以采用電話用戶部分或ISDN用戶部分(TUP/ISUP)。
智能網中設在匯接局的業務交換點與業務控制點之間可以采用中國智能網應用協議(INAP);無線智能網設在移動交換中心的業務交換點與歸屬位置登記器之間,在GSM系統中采用移動應用部分,在CDMA系統中采用ANSI-41;設在移動交換中心的業務交換點與業務控制點之間,在GSM系統可以采用CAMEL應用部分,在CDMA系統采用ANSI-41;歸屬位置登記器與移動業務控制之間可以采用移動應用部分或ANSI-41。
這種互聯方式是目前各移動系統在向用戶提供智能業務時考慮和選擇的方式。此方式可以在移動系統開放一些智能業務,目前不論是GSM還是CDMA,關于這方面的標準已經逐漸形成。用戶進行位置登記時,通過設在移動交換中心的訪問位置登記器從歸屬位置登記器能得知其服務清單或用戶數據。在用戶進行呼叫或者被叫時,再由設在移動交換中心的業務交換點向業務控制點進行用戶數據的查詢或翻譯,并進行路由的接續。
向移動用戶開放與公眾電話網用戶相同的智能業務時,根據智能網的發展規模可以采用兩種方式:①移動交換中心作為端局接入到智能網的業務交換點;②移動交換中心作為業務交換點接入到智能網的業務控制點。
當移動網與智能網互聯時,移動交換中心應識別出智能業務接入碼是否屬于智能網開放業務的接入碼,并將用戶所撥號碼、用戶的主叫號碼及其位置號碼傳送給設在匯接局的業務交換點,由它向相應的業務控制點做數據的查詢,然后進行路由接續。
2、移動網的業務控制點與智能網的業務控制點合設
移動網與智能網的相互融合是今后發展的方向。移動網與智能網可以在同一智能平臺上提供業務,即它們的業務控制點平臺綜合設置:移動交換中心作為無線網的移動業務交換點與業務控制點互聯,公眾電話網的長途交換局或匯接局作為有線網的業務交換點與業務控制點互聯。
在此互聯結構中,移動業務控制點與智能網業務控制點采用同一個平臺。業務控制點與設在匯接局的業務交換點互聯可以采用中國智能網應用協議;業務控制點與GSM設在移動交換中心的業務交換點互聯可以采用CAMEL應用部分,與CDMA設在移動交換中心的業務交換點互聯可以采用ANSI-41;設在移動交換中心的業務交換點與設在匯接局的業務交換點之間采用電話用戶部分或ISDN用戶部分。
這種互聯結構與前一種互聯方式不同的是,需要對智能網的業務控制點做一定的改動和配合,以支持多種協議規程,這是個比較難以協調的問題。今后隨著電信網運營方式的改變,業務提供者逐漸與網絡提供者分離,業務提供者只需擁有業務控制點及IP等。對業務提供者而言,采用有線網與無線網共用一個智能網平臺的方式應該是很經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