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以來,在電信界人士的心目中,光網絡只涉及客戶層信號的傳送、復用、交叉連接、管理和生存性處理,通常不含交換功能。而且,光網絡跟“智能網”掛不上鉤,或者說只具備在網管強行干預下的低級智能。然而,我們放眼業務層網絡,無論是固定網絡還是移動網絡,均有“交換”做基礎,所以沒有“動態交換”的概念,智能無從談起。因此,在光網絡中引入“動態交換”的概念是本領域技術的一次重大變革。但是,光網絡自身沒有固有的信令和路由協議來支持智能化,只能借鑒其它領域的相關協議(比如數據領域的MPLS)。
不管是固定交換網、移動交換網、固定數據網還是光傳送網,要實現智能化,都需要引入一個控制平面或控制實體,這個控制平面/控制實體的核心構件務必依托于軟件,務必依賴多種信令和路由協議來實現的。無疑,設備制造商可以采用私有協議來實現這個控制平面,但私有協議難以實現多廠家、多子網、多運營域、多管理域之間的互連互通,所以有必要對智能光網絡進行標準化。眾所周知,如果沒有世界統一的標準,任何智能網都不可能規模商用,PSTN、GSM、GPRS以及CDMA、CDMA1x正是依靠標準化的協議實現了智能網的規模商用。現在,我們高興地看到,在智能光網絡領域,ITU-T正在大力制定、完善和推動ASON標準,IETF組織正在全力推進GMPLS標準,而OIF也不遺余力地在光互連(比如O-UNI)方面做文章。
業務層的智能網可以直接面向老百姓和終端用戶開展業務,比如網上銀行、自動記賬卡、語音信箱、預付費等。在新形勢下,如果說智能光網絡提供業務的話,那么其業務就是帶寬,可以提供帶寬的租賃、批發等,當然,也可以根據客戶的需要實現O-VPN和BOD等業務形式。鑒于光網絡的特殊性,這樣的業務不會直接面向終端用戶,但是老牌運營商可以向新興運營商提供這樣的業務、大型運營商可以向小型運營商提供這樣的業務、長途運營商可以向城域運營商提供這樣的業務。盡管如此,我們仍要清醒地看到,智能光網絡的初期應用目標并非直接面向業務,而是在故障情況下提供快速的保護和恢復,并采用標準的信令和協議實現“端到端業務配置”。
目前,客戶層網絡(包括傳統PSTN交換機、ATM交換機、IP路由器甚至圖像處理設備等)和光網絡之間只有物理上的連接(可稱為“硬連接”或“永久性連接”),光網絡只是機械地將客戶信號從一端傳送到另一端。這樣的承載通道一旦建立,幾個月、半年、一年甚至更長時間內不會輕易改變。以SDH網絡為例,傳統的SDH電路配置實際上是在網管系統的強行干預下實現永久性連接的,耗時(可能需要若干天)、耗力(需要一定數量而富有經驗的機房維護開通人員)、總體效率低下,即使電路配置成功也難以更改。而智能化的需求是:客戶層網絡和光網絡之間應存在“軟連接”,客戶層網絡需要多大的帶寬,應該向光網絡發起申請,光網絡迅速響應申請,并及時地提供一條最佳的連接通道,而且這樣的連接通道可以根據需要改變路由,也可以隨時被拆除和重建。
開發和使用以ASON為代表的智能光網絡設備,目標就是將傳統的永久性連接(PC)改造成為軟永久性連接(SPC)甚至交換式連接(SC),使得客戶設備根據自身的需要,通過用戶網絡接口(UNI)發起帶寬申請。智能光網絡設備的控制單元內部設置了多種功能件,包括呼叫控制器、連接控制器、路由控制器、協議控制器、策略控制器、鏈路資源管理器、發現代理以及終結適配器等構件等,各種控制器件嚴格分工并協同工作,共同完成智能化控制功能。分布在各站點的控制單元之間通過I-NNI或E-NNI協議通信,迅捷地建立連接通道,實時地為業務層網絡建立承載通路。毋庸置疑,對已經建立的通路可以隨時釋放和拆除,或在故障情況下倒換到新的連接通路。對于網管系統來講,兩個平面都要管理。舉例來說,光網絡傳送平面的傳輸損傷(誤碼、抖動、漂移等)需要上報給網管系統,而控制層面的故障(比如信令網故障、呼叫失敗、連接失敗、超時等)也需要上報給網管系統。由于增設了智能的控制層面,所以網管系統五大管理功能之一的“配置管理”可以大大弱化。智能光網絡設備的主流協議均來源于GMPLS,只是在原MPLS的體系結構基礎上進行了針對光網絡特性的功能擴展,其中,信令協議首選RSVP-TE,路由協議首選OSPF-TE、DDRP等。
此外,網上現有的客戶設備已經成熟、穩定地運行,要讓這些設備為智能光網絡的引入而大動干戈是不切實際的,解決辦法是采用“智能代理”策略。比如客戶設備通過一個簡單易行的接口接入UNI-C,而UNI-C再通過標準的UNI-N接口接入到智能光網絡,這樣,對現有客戶設備的改動就降到了最低。同理,傳統光網絡跟智能光網絡之間的銜接也可以采用這種方式。總體說來,從現有光網絡演進到智能光網絡是一個長期的過程,絕非一蹴而就。
智能光網絡(ASON)是指在選路和信令控制之下完成自動交換功能的新一代的智能光網絡,也可以看作是一種具備標準化智能的光傳送網。在傳統的傳送網中引入動態交換的概念不僅是幾十年來傳送網概念的重大歷史性突破,也是傳送網技術的一次重要突破。
同傳統的傳輸網絡比較,智能光網絡的網絡結構將由環網為主轉變為網狀網為主,附以部分環網和鏈路,同時網絡的節點具有智能性。由此,產生了相對于環網的、網狀網所特有的許多優勢。
1)網狀網結構
現在大城市、超大城市等地域跨度很大,各個區都有網絡互聯的要求,城域傳送網節點眾多。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對網絡帶寬的需求也將迅速增加,現在的多環嵌套、多環重疊的網絡不能適應未來的需要,網狀網結構是城域核心網絡發展的必然趨勢。
相對于環網來說,網狀網結構可為業務提供多種保護和恢復方式(如1+1、1:1保護、動態恢復、無保護等),網絡生存性高,所需的備用容量較低,網絡資源利用率較高;網狀網的擴展性較強,僅需增加新的節點和鏈路即可,不需要全網配合,便于升級和維護;易于實現端到端的電路調度和保護,可快速提供各種業務,適合于業務量較大且分布又比較均勻的地區;可以分區域、分步驟的向智能光網絡演進,充分發揮智能光網絡的優勢。
2)智能化節點(ASON)
智能光網絡的重要標志是實現了網絡的分布智能,即網元的智能化,具體體現為通過網元實現網絡拓撲的自動發現、路由計算、鏈路自動配置、路徑的管理和控制、業務的保護和恢復等,許多原來需要人工參與的工作由網絡本身即可自動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