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城域網的數據/IP業務,可采用四種方式構建城域網的基礎傳輸設施,即光纖直連、多業務平臺、城域波分設備和新一代數據設備技術(比如RPR技術)。實際上,這些技術和產品也在不斷地更新和發展,以適應在城域網中大規模應用和部署的需要。在城域傳輸范圍內,傳統的TDM網絡隨著下一代SONET/SDH設備的發展逐漸向光網絡過渡;就目前的應用情況來說,SDH仍占電信投資的主要部分。
基于SDH的MSTP將是未來幾年城域傳輸網建設的重點。基于SDH的MSTP對傳統的SDH設備進行了改進,在SDH幀格式中提供不同顆粒的多種業務、多種協議的接入、匯聚和傳輸能力,是目前城域傳輸網最主要的實現方式之一。
第一代MSTP技術是將以太網信號直接映射到SDH的虛容器(VC)中,進行點到點傳送;提供以太網透傳租線業務,業務粒度受限于VC,一般最小為2Mbps,不能提供不同以太網業務的QoS區分,不提供流量控制,同時也不提供多個以太網業務流的統計復用和帶寬共享;保護完全基于SDH,不提供以太網業務層的保護。
第二代MSTP技術是在一個或多個用戶以太網接口與一個或多個獨立的基于SDH虛容器的點對點鏈路之間,實現基于以太網鏈路層的數據幀交換。第二代MSTP可提供基于802.3x的流量控制、多用戶隔離和VLAN劃分、基于STP的以太網業務層保護、基于802.1p的優先級轉發。
第三代MSTP技術的主要特征是引入了中間的智能適配層,采用GFP高速封裝協議,支持VC虛級聯和鏈路容量自動調整(LCAS)機制,因此可支持多點到多點的連接,具有可擴展性,支持用戶隔離和帶寬共享,支持QoS、SLA增強、阻塞控制以及公平接入。
以太網新業務的QoS要求推動著MSTP向第三代發展。從第一和第二代MSTP的以太網業務支持上看,不能支持良好QoS的一個主要原因是現有以太網技術是無連接的,尚沒有足夠的QoS處理能力。為了能將真正的QoS引入以太網業務,需要在以太網和SDH間引入一個中間的智能適配層來處理以太網業務的QoS要求。從目前的技術發展來看,該中間層主要有兩種,分別是多協議標簽交換(MPLS)和彈性分組環(RPR)。
具有二層交換的MSTP技術在城域傳輸網的匯聚和接入層用途較廣,主要完成大量的TDM和以太網業務的收集和匯聚功能;內嵌RPR功能的MSTP技術主要應用于城域傳輸網的匯聚層,通過RPR來實現帶寬分配和擁塞控制,該技術為多種業務提供不同層次的環網保護能力。目前我國電信運營商的盈利業務大部分是TDM業務,因此基于SDH的MSTP設備的應用和發展潛力巨大,使用范圍廣泛,在未來兩三年內仍將在城域光傳輸網的建設中占據主導地位,并且市場應用需求將更多集中在城域光傳輸網的匯聚層和接入層。
另外,隨著數據業務的進一步增長,城域網中會出現以太網設備,但這些設備僅安裝在城域網絡的接入層,城域網的核心仍由多業務平臺構建。隨著萬兆以太網的出現,以及RPR標準的制定,運營商會在城域網的接入層和核心層逐步安裝一些新一代的數據設備。
總之,在寬帶城域傳輸網的建設中,為了支持傳統的話音業務,同時支持不斷發展的數據/IP業務,運營商采用MSTP設備為主、城域DWDM設備為輔、逐步發展RPR設備的方法是切實可行的,這種方案能夠實現自有網絡的平滑演變,同時投資效益高、風險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