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文本(hypertext)和超媒體(hypermedia)是與多媒體密切相關而且容易混淆的兩個重要概念。
超文本是Ted Nelson在1965年用計算機處理文本文件時提出的一種把文本中遇到的相關文本組織在一起的方法,讓計算機能夠響應人的思維以及能夠方便地獲取所需要的信息。Ted Nelson為這種方法杜撰了一個詞,稱為“超文本(hypertext)”。實際上,這個詞的真正含義是“鏈接(Link)”的意思,用來描述計算機中文件的組織方法。有時人們也把用這種方法組織的文本稱為超文本文件,并簡稱超文本。
超文本技術組織的也是一種文本,在這個意義上說,它和書本上的文本是一樣的。但與傳統的文本文件相比,它們之間的主要差別是,傳統文本是以線性方式組織的,而超文本是以非線性方式組織的,即文本中遇到的一些相關內容通過鏈接組織在一起,用戶可以很方便地瀏覽這些相關內容。超文本的組織方式與人們的思維方式和工作方式比較接近。
超文本中帶有鏈接關系的文本通常用下劃線和不同的顏色表示。超文本方法把文本按其內部固有的對立性劃分成不同的基本信息塊,稱為節點(node),如卷、文件、幀或更小的信息單位。節點之間按它們的自然關聯,用鏈(link)連接成網,鏈的起始節點稱為錨節點(anchor node),終止節點稱為目的節點。這種鏈可以超過一個文本,通常稱為超鏈(hyperlink)。
早期的超文本文件完全由靜態文本(包括靜止圖像)構成。隨著多媒體技術的發展,除了使用文本外,還使用圖形、圖像、聲音、動畫或影視片斷等多種媒體來表示信息,超文本技術被擴展到既包括靜態文本,又包括動畫、音頻、視頻等多媒體,這就是20世紀80年代誕生的超媒體方法。
超媒體方法和超文本方法都以非線性方式組織信息,從本質上說是完全一樣的。主要區別在于超媒體方法組織的信息對象更多,因此從理論上說,超媒體是超集。通常情況下,如果沒有特別強調,人們常常將這兩者互換使用。
超文本標記語言(HTML,HyperText Markup Language)是組織多媒體文檔的重要語言,它不僅用來編寫Web網頁,而且也越來越多地用來制作光盤上的多媒體節目。HTML可用來編排文檔、創建列表、建立鏈接、插入聲音和影視片斷。
超媒體是一種在一條條的信息中創建信息間明確的關系的方法。這種關系業已存在并且明確。比如音頻信號必須和視頻信號同步。在使用超媒體方法時必須建立超媒體模型。超媒體模型描述了常見通信媒體的交互性的方面。超媒體模型的組件包括:分層和鏈接結構、空間和時間關系、傳輸性和檢索性。一個超媒體模型要涉及的問題有:
1)文檔說明:文檔說明是為在另一個平臺上重建該展示所需要的信息,和為確保將來的系統能夠解釋這些信息的信息。要討論的有4項:媒體項、結構、展示、以及交互作用。
2)文檔運輸:文檔運輸不屬于模型研究的范圍,但影響用某些表示該模型的語言翻譯該模型。
3)信息表示。
4)超媒體與多媒體的關系:超媒體是多媒體展示的匯集,多媒體是與時間和/或空間相關的媒體數據項的匯集。
HTML的最新版本可支持不同種類的語言,可為信息檢索工具提供更有效的檢索、更高的網頁質量和更好的文語轉換(TTS,text-to-speech)質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