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通信行業標準YD/T 5088-2015《數字微波接力通信系統工程設計規范》中,對數字微波接力通信系統的路由和斷面提出了技術要求,在實際應用中應予以遵循。值得一提的是,YD/T 5088以前的版本只是針對SDH數字微波通信系統,在2015年修訂發布后的數字微波應包括TDM數字微波(PDH和SDH)和分組數字微波兩大類。
欲詳細了解YD/T 5088標準介紹的請進入。
1、斷面的選擇
標準要求:數字微波接力通信線路接力段的斷面根據地形、氣候等電波傳播條件,可分為A、B、C、D共4種類型,其主要劃分條件應符合下表1的要求。對于長距離數字微波接力段的斷面應盡量選擇A型和B型,避免或盡量減少C型和D型。
表1:數字微波接力通信系統斷面的類型
標準釋義:斷面的好壞主要取決于地面反射和大氣不均勻層對電波傳播的影響,不同類型的斷面代表了不同的衰落特性。斷面分類的目的主要是為了便于斷面選擇和進行電路的質量指標估算。
欲更多了解無線電波在自由空間傳播特性的請進入。
2、站距的確定
標準要求:數字微波接力通信線路站距的選擇應符合下表2所示的要求。
表2:數字微波接力通信線路站距的選擇應符合的要求
標準釋義:由于站距的確定取決于很多因素,因此不能籠統地用一個數值把站距規定下來。一般來說,傳播條件好的斷面站距可長一些,傳播條件差的斷面站距不應過長,最終要滿足系統誤碼性能指標的要求。對于站距過長或過短的接力段,必須采取技術措施,使自由空間接收電平近似等于標稱接收電平值,以確保有足夠的上衰和下衰儲備。所謂標稱接收電平是指滿足上、下衰儲備所希望的接收電平。
3、余隙的計算
標準要求1:數字微波接力通信線路的每一個接力段,在所考慮的等效地球半徑系數K值變化范圍內,電波直射線與下方障礙物之間應有一定的余隙值。對于單一障礙物接力段的余隙值H,宜滿足下表3-1的要求。對于多障礙物接力段的余隙值宜按K = Kmin時,由障礙物引入的電波繞射損耗值不大于10 dB,K=4/3時,保證不衰落時的接收電平值不小于自由空間接收電平值的要求。
表3-1:數字微波接力段余隙取值標準
標準釋義1:K=Kmin的余隙標準是為了使線路具有足夠的余隙,把繞射衰耗限制在一定的范圍內,確保能量的有效傳輸;K=4/3的余隙標準是為了確保在多數時間里收信電平大于自由空間接收電平。至于K=∞時的余隙值,標準中未作規定,主要是因為,如果把余隙限制在H<1.3F1,將會把站距限制在較短的范圍內,在實際工程中多半是不能實現的;反之,如果把余隙限制在H>l.3F1范圍內,又沒有任何意義。K=Kmin與站距的關系曲線詳見下圖3-1。
圖3-1:K=Kmin與站距的關系曲線
標準要求2:對于d>17.1(D2/λ)與d<17.1(D2/λ)時的余隙要求應符合下表3-2的要求。
表3-2:關于d>17.1(D2/λ)與d<17.1(D2/λ)時的余隙要求
標準釋義2:對于分集接收天線,標準中只規定了K = Kmin時的余隙標準,而沒有規定K=4/3的余隙標準,是因為在主天線余隙已確定的情況下,分集接收天線在K=4/3的余隙值取決于空間分集間距的確定。
微波接力通信線路的余隙值不但在電波射束下方有要求,而且對于電波射束四周都有要求。不過,由于大氣對電波的折射主要發生在垂直方向,其他方向的折射可以忽略,因此,對于電波射束下方的余隙值有比較嚴格的要求,而對于射束其他方向的余隙值要求僅需保證能量的有效傳輸即可。
4、線路分支、轉折與越站干擾影響的確定
標準要求1:在二頻制多段數字微波通信線路中,出現在一段上的同波道干擾,應滿足有用信號與干擾信號之比不小于系統的允許值。線路的轉折角或分支角的大小,由系統允許的信號與背向和分支干擾比值決定。對于采用頻率復用方式的系統,應合理安排波道,并且采用XPIC(交叉極化干擾消除)技術,以減少同頻干擾。
標準釋義1:在數字微波接力通信線路中,反向接收干擾和側向接收干擾是決定線路轉折角和分支角的主要因素。由于這種干擾與有用信號傳播路徑不同,干擾信號和有用信號的衰落是不相關的,因此,在考慮允許的載干比時,應留有至少40 dB的下衰儲備。
標準要求2:對由多段組成的數字微波接力通信線路設計時,其線路應成折線型,以介紹越站干擾的影響。要求等效地球半徑系數K=∞時,在一個接力段上接收機輸入端信號對越站干擾信號之比不小于C/N+FME值,公式C/N為設計中所選用設備的門限載噪比的理論值,FME為越站干擾衰落儲備。根據地形情況還應進一步考慮二次以上越站干擾的影響。
標準釋義2:FME表示等效越站干擾衰落儲備,其計算公式為下式,式中各參數的含義詳見下表4中。
FME = 30 - 10 log(2×K / L×d / Pr)- Ifd - Irf
表4:FME計算式中各參數的含義及要求
K值與國內段的誤碼性能指標分配相關,欲了解式中K值的具體取值的請進入。
5、天線高度的確定
標準要求:天線高度的確定應滿足接力段余隙標準的要求。當需要建立天線塔時,尤其是需要建立較高的天線塔時,還應綜合考慮饋線衰耗、天線塔的經濟合理性及施工維護的方便。天線高度的確定應能滿足圖5所示天線近區的凈空要求。確定天線高度時應盡可能控制電波射束反射點,不要落入水面及反射系數較大的區域。收、發兩端天線的海拔高度差宜盡量取大,以盡可能減小K型衰落和波導型衰落的影響。
圖5:天線近區凈空要求圖
標準釋義:由于接力段收發兩端天線海拔高差越大,當氣象條件變化時,引起線路余隙變化越小,對接收電平的影響也越小。這是因為,氣象條件的變化,即等效地球半徑系數K的變化,所引起的線路余隙變化表示為下式,式中各參數的含義詳見下表5中。
ΔH≈(d1d2 /2K2a)ΔK
表5:線路余隙變化計算式中參數的含義
由式可見,當d1、d2均為d/2時,ΔH最大。所以,對于同樣的ΔK值,在靠近收發兩端的余隙變化比在路徑中點的余隙變化要小,就是說,收發天線高差越大,克服K型衰落效果越好。此外,從K值研究結果發現,大氣波導發生概率隨氣層厚度的增加而迅速減小,這就是說,收發天線高差越大,減少波導型衰落的效果也越好。
在GB/T 13616《數字微波接力站電磁環境保護要求》中對天線前方凈空區專門提出了要求,欲了解的請進入。
6、空間分集間距的確定
標準要求:空間分集接收是克服電波衰落影響的有效措施之一,分集接收天線垂直間距確定的原則應符合下表6所示的要求。
表6:分集接收天線垂直間距確定的原則
標準釋義:在確定空間分集接收天線垂直間距時,應該考慮兼顧克服K型衰落和波導型衰落。以克服K型衰落為主時,K=4/3時,分集間距按場強至高度曲線節距的50%取值;K=∞時,分集間距按場強至高度曲線節距的85%取值;最后選取兩者中較小的一個作為分集天線間距。為兼顧對波導型衰落有一定的改善效果,分集間距可在(200~300)λ范圍進行調整。以克服波導型衰落為主時,可按下式計算空間分集間距:
Ρ = exp [-0.0021 Δh f(0.4 d)1/2]
式中:ρ為空間分集相關系數,一般取0.6;f為工作頻率(GHz);d為接力段站距(km);Δh為空間分集垂直間距(m)。
欲進一步了解數字微波通信系統傳輸質量指標要求的請進入:基于64kbti/s業務;基于基群及恒定比特率業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