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光纜和通信電纜的腐蝕與防腐蝕的機理是基本相同的,由于光纜目前在長途通信網和本地通信網都有大量的使用,這里為了敘述上的方便以通信光纜來分析。
1、腐蝕的分類
因外界化學、電化學等的作用而使光纜護層的金屬遭到損壞的現象叫光纜腐蝕。光纜腐蝕分類系統如圖1所示。從圖中可看出,根據腐蝕過程中物理、化學性質的不同,腐蝕總的來說可以分為以下幾種:化學腐蝕、電化學腐蝕、晶間腐蝕及微生物腐蝕。
圖1:腐蝕分類系統
金屬與介質間的純粹化學作用的過程稱之為化學腐蝕。光纜的金屬護套在高溫和干燥的空氣中氧化,形成金屬氧化層而脫落,或在非電解液中(如酒精、石油、汽油等)的金屬腐蝕都是化學腐蝕。此外,各種化學性質活潑的物質,如酸、堿、鹽等都能引起金屬的化學腐蝕。表1給出了酸、堿、鹽類液體、氣體的強腐蝕性介質。
表1:強腐蝕性介質
在各種化學反應腐蝕過程中同時伴有電流存在的腐蝕過程稱之為電化學腐蝕。其腐蝕原理一為電解原理,一為原電池原理。電化學腐蝕既能使光纜產生長距離、大范圍(外界泄漏電流或宏腐蝕電池作用)的腐蝕,也能產生小范圍、多點(微腐蝕電池作用)腐蝕,進而導致在通信光纜維護中發生長距離換纜和多點維修現象。電化學腐蝕是整個地下光纜防腐蝕工作的重心。
晶間腐蝕是由于光纜護套在制造、工程施工中發生機械損傷,加上光纜在土壤中經常受到振動以及凍土內光纜受凍土膨脹、收縮作用,使光纜金屬護套產生晶間破裂而引起。如果再加上電化學腐蝕,那么這種腐蝕將是十分危險的。由于產生這種腐蝕的偶然性,目前還沒有很好的防護方法。
微生物腐蝕由于其腐蝕的細微性,一般可不予考慮。
從產生腐蝕的條件中可看出,架空光纜一般受到腐蝕的影響較小,地下光纜(包括水下光纜)容易遭受到腐蝕。
2、防腐蝕的技術指標要求
在我國早期的2005年版的通信行業標準YD/T 5137《本地通信線路工程設計規范》中,根據土壤電阻率和PH值來判定其對光(電)纜鋼帶鎧裝的腐蝕指標詳見下表2-1;光(電)纜對地的防護電位值應介于下表2-2所要求的上限和下表2-3所要求的下限;光(電)纜護套容許的電流密度值應小于下表2-4的要求。
表2-1:土壤電阻率和PH值與光(電)纜鋼帶鎧裝的腐蝕程度的關系
表2-2:光(電)纜對地容許防護電位值的上限要求
表2-3:光(電)纜對地容許防護電位值的下限要求
表2-4:光(電)纜護套容許的電流密度值的要求
3、常用的防腐蝕措施
在敷設光(電)纜時,應按上述標準規定中的要求盡量避開腐蝕地段,在無法避開腐蝕地段時,通常采用非電氣的防腐措施,即將光纜穿放在塑料管中,然后對塑料管兩端口進行封堵,以保護光纜免受腐蝕的影響。
防止地下通信光纜金屬護套遭受土壤腐蝕、漏泄電流腐蝕、晶間腐蝕及生物侵蝕的防護措施可以歸納如圖3所示。
圖3:地下通信光(電)纜防腐蝕措施
1)防止土壤和水引起的腐蝕
由土壤和水引起的腐蝕,在各種不同的情況下可分別對光纜線路采取表3-1所列的防腐蝕措施。
表3-1:防止由土壤和水引起腐蝕的措施
2)防止地下光纜遭受漏泄電流電蝕的措施
光纜敷設于存在漏泄電流的區域內,光纜上將出現陽極區或變極區,漏泄電流值超過容許值時,可以根據現場條件,采用塑料管保護。靠近直流漏泄負匯電流體的光纜上出現穩定的陽極區或出現變極區時,可采用塑料管保護。
3)光纜與接地體的最小間距
為了防止“導線-大地”供電制供電線路及接地裝置產生的漏泄電流對光纜產生電蝕危害,要求光纜與接地體保持一定的距離,接地體與光纜間的垂直間距和供電回路中工作電流的關系見表3-3。
表3-3:接地體與光纜間的垂直間距和工作電流的關系
欲進一步了解光纜安裝指南的請進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