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局(站)首先要防止直擊雷的危害。到目前為止,世界上還沒有一種方法或裝置能阻止雷電的產生,采用金屬材料接閃,引下雷電流并導入大地是目前常用的最有效的外部防雷方法。
通信局(站)的雷電防護是采用的外部防雷裝置和內部防雷設施相結合的綜合防護措施。通信局(站)對于直擊雷的防護主要是依靠外部防雷裝置,內部防雷設施主要是用于減少和防止雷電流在需防空間內所產生的電磁效應或者主要防止雷電流及雷電電磁場產生的電磁效應。外部防雷裝置主要是由接閃器、引下線與接地裝置等所構成。通信局(站)的天線、建筑物等都應在接閃器的保護范圍之內。
欲更多了解有關通信防雷系統介紹的請進入。
一、外部防雷裝置
1、滾球法確定接閃器的保護范圍
接閃器也稱避雷針,關于接閃器的保護范圍,我國防雷規范已與國際接軌,采用IEC推薦的滾球法來確定。滾球法是以hr為半徑的一個球體,沿需要防直擊雷的部位滾動,當球體只觸及接閃器(包括被利用做為接閃器的金屬物),或只觸及接閃器和地面(包括與大地接觸并能承受雷擊的金屬物),而不觸及需要保護的部位時,則該部分就得到接閃器的保護。
以單支避雷針為例,其保護范圍如圖1-1所示,h為避雷針高度,hr為滾球半徑,圖中所示為h<hr的情形。當h≤hr時,用滾球法確定單支避雷針保護范圍的方法如下:其一,距地面hr處作一平行于地面的平行線。其二,以避雷針尖為圓心,hr為半徑,作弧線交于平行線的A、B兩點。其三,以A、B為圓心,hr為半徑作弧線,該弧線與避雷針尖相交并與地面相切。從此弧線起到地面止的部分(即球面達不到的陰影部分)就是保護范圍,它是一個對稱的錐體。單支避雷針當h>hr時,半徑為hr的球與避雷針和地面相切,繞避雷針滾動一周所形成的陰影區就是避雷針的保護范圍。
圖1-1:單支避雷針的保護范圍
根據我國國家標準GB 50057《建筑物防雷設計規范》,建筑物的防雷類別分為三級,每級所要求的滾球半徑hr的取值是不同的,具體詳見下表1-1中。其中是將國家級計算中心和國際通信樞紐劃歸為二級防雷建筑,則滾球半徑hr取值為45m,其他通信局站應為三級防雷建筑,則滾球半徑hr = 60m。
表1-1:滾球半徑hr的取值
2、外部防雷裝置的技術要求
根據我國國家標準GB 50057,對于外部防雷裝置中的接閃器、引下線和接地裝置,其材料、尺寸、制作和安裝等技術要求做出了詳盡的規定,在通信局(站)的直擊雷的防護應符合該規范的要求。
二、通信局(站)的外部防雷裝置
通信局(站)是所用通信站型的統一稱呼,對于通信局(站)的外部防雷裝置,主要是布置在建筑物(通信大樓等)上或鐵塔上,而接閃器往往采用單支接閃桿的。
1、綜合通信樓的外部防雷裝置
綜合通信樓建筑的外部防雷裝置除應滿足GB 50057《建筑物防雷設計規范》的規定外,我國國家標準GB 50689《通信局(站)防雷與接地工程設計規范》,還做出了如下表2-1中的規定。
表2-1:GB 50689對綜合通信樓直擊雷的防護要求
2、移動通信基站的直擊雷防護
移動通信基站的防雷應根據地網的雷電沖擊半徑、浪涌電流就近疏導分流。依據GB 50689,其直擊雷的防護應遵循下表2-2的規定。
表2-2:移動通信基站的直擊雷防護要求
3、微波站的直擊雷防護
對于微波站的直擊雷的防護,根據GB 50689的要求,應滿足下表2-3的規定。微波站往往是有一定高度的鐵塔的。
表2-3:微波站的直擊雷防護要求
4、小型通信站的直擊雷防護
小型通信站應包括室外站、邊際站、無線市話站以及其它小型無線站點。依據GB 50689,其直擊雷的防護應遵循下表2-4中的6條規定。
表2-4:小型通信站的直擊雷防護要求
三、通信設備的直擊雷防護
在通信系統中,有不少通信設備和設施,是安裝使用于室外的,極易遭受到直擊雷的危害。因此,為了防止這些室外設施免遭直擊雷,我國相關規范要求,其安裝位置應在避雷針的保護范圍內。
尤其是移動通信基站的室諸如天線、饋線、RRU等,都是安裝在室外且往往安裝在高處,如樓面上、鐵塔上等,極易遭受直擊雷的雷擊。因此,我國相關規范要求,移動通信基站室外設備(天線、饋線、RRU等)應在避雷針的保護范圍內。該保護范圍的確定,在工程實際中,是以避雷針尖為視點向下俯視45°角的范圍內(錐面以下部分)均屬于保護范圍。安裝在抱桿上的基站設備,抱桿若再樓面,抱桿底腳應與建筑物的避雷帶電氣連通;若為落地抱桿底部應做接地裝置。
欲進一步了解雷電流參數的請進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