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物聯網的蜂窩窄帶接入(NB-IoT,Narrow Band Internet of Things)系統,也簡稱窄帶物聯網(NB-IoT),是蜂窩物聯網(C- IoT,Cellular IoT)的一種。在我國,NB-IoT系統是利用第四代(4G)數字蜂窩移動通信技術(FDD-LTE)為物聯網(IoT)提供網絡服務的。NB-IoT利用數字蜂窩移動通信網絡的廣域覆蓋性,為那些分布廣泛、速率較低用戶提供數據包較小、收發不頻繁的數據包的傳送業務,特別適用于低功耗廣覆蓋(LPWA)類物聯網業務的開展與部署。關鍵是,LTE網絡各運營商已經實現了規模組網,只需要將其功能按需簡化,就可快速部署、規模實現NB-IoT。
欲具體了解窄帶物聯網(NB-IoT)介紹的請進入。
一、NB-IoT網絡概述
窄帶物聯網(NB-IoT)網絡是基于LTE網絡構建的,它結合物聯網傳輸的小數據包、數據包收發不頻繁的業務特點,將LTE網絡不用的許多功能給裁剪掉了。或者說,NB-IoT網絡支持的功能是LTE網絡功能的簡化子集。因此,NB-IoT網絡同樣是由無線接入網和核心網構成,NB-IoT無線接入網絡支持的功能應是E-UTRAN網絡功能的簡化子集,NB-IoT核心網絡支持的功能應是EPC網絡功能的簡化子集。NB-IoT網絡支持與LTE共同部署和獨立部署的組網方式。
1、網絡架構
NB-IoT無線接入網絡的網絡架構可用下圖1-1-1表示,其實它與E-UTRAN網絡架構是相同的。同樣是一個以上的基站(e Node Base)組成,eNB通過S1接口連接到核心網(EPC),其中NB-IoT基站也可以連接到物聯網專用EPC。NB-IoT基站之間可以通過X2接口連接。在S1-Flex配置中,每個基站在一個池區域內和所有的EPC節點連接。基站通過空中接口(Uu接口)與物聯網終端(UE)通信。NB-IoT無線接入網絡中包括兩個設備實體:UE(包括移動設備ME和通用用戶識別模塊USIM)和基站eNB(為一個小區或多個小區服務的無線收發信設備)。
圖 1-1-1:NB-IoT的網絡架構(無線接入網絡)
NB-IoT核心網的網絡架構可用下圖1-1-2表示,其實它與LTE的EPC網絡架構基本一致。包括移動性管理設備(MME)、服務網關(S-GW)、PDN網關(P-GW)、業務能力開放單元(SCEF)、用于存儲用戶簽約信息的HSS和應用服務器(AS),沒包括用于計費和策略控制的單元(PCRF)。如果支持短消息,NB-IoT網絡可能還包括短消息中心(MSC Server)設備。SCEF除了能力開放功能外,還可以支持Non-IP數據的傳輸。在實際NB-IoT網絡部署時,為了減少物理網元的數量,可以將部分核心網網元(如MME、S-GW、P-GW等)合一部署,稱為蜂窩物聯網服務網關節點(C-SGN,C-IoT Serving Gateway Node)。注意:NB-IoT網絡與2G、3G網絡網元之間無接口,不具備網間互操作能力。
圖 1-1-2:NB-IoT的網絡架構(核心網網絡)
2、業務要求
NB-IoT網絡主要針對窄帶蜂窩物聯網市場,為用戶提供數據包較小的、收發不頻繁的IP數據包和非IP(Non-IP)數據包傳送服務。
二、NB-IoT網絡的無線接入網總體技術要求
我國通信行業標準YD/T 3331《面向物聯網的蜂窩窄帶接入(NB-IoT) 無線網總體技術要求》,規定了NB-IoT無線接入網的總體技術要求,包括物理層、高層和無線資源控制(RRC)層的技術要求,以及移動性管理、UE能力、S1和X2接口 的要求。由于內容較多,這里僅作簡要介紹,若要詳細了解該標準規定的具體內容的請查閱下附件2。需要指出的是,NB-IoT無線接入網不支持E-UTRAN的功能匯總于下表2-0中。
表 2-0:NB-IoT無線接入網不支持的E-UTRAN功能
附件 2:YD/T 3331-2018《面向物聯網的蜂窩窄帶接入(NB-IoT) 無線網總體技術要求》
1、物理層
NB-IoT無線接入網的物理層,在E-UTRAN物理層的基礎上做出了重大改動,其具體內容詳見下表2-1-1中。此時,NB-IoT網絡支持三種工作模式:獨立工作模式、帶內工作模式和保護帶工作模式。同時,NB-IoT無線接入網的物理層新定義了如下表2-1-2所示的5種物理信道(窄帶信道)。在上述改動的NB-IoT物理層基礎上,YD/T 3331規定了詳細的物理層技術要求,包括上/下行傳輸方案、傳輸信道的承載要求及E-UTRAN多載波操作等,具體內容詳見本文的附件2。
表 2-1-1:NB-IoT無線接入網的物理層變動(相對于E-UTRAN物理層)
表 2-1-2:NB-IoT無線接入網的物理信道(包括其用途)
2、高層
在高層,NB-IoT定義了CP(控制面,Control Plane)方案和UP(用戶面,User Plane)方案兩種數據傳輸方案。CP方案(控制面C-IoT EPS優化)對UE和網絡均為必選;UP方案(用戶面C-IoT EPS優化)為可選。如果UE同時支持兩種方案,具體使用哪種方案,通過非接入層(NAS)信令與核心網設備進行協商而確定。CP方案和UP方案的各自數據傳輸方案詳見下表2-2中的簡述。依此,YD/T 3331規定了詳細的高層技術要求,包括MAC子層、RLC子層和PDCP子層的要求。
表 2-2:CP方案和UP方案的數據傳輸方案
3、無線資源控制(RRC)層
對于RRC層,蜂窩物聯網(C-IoT)采用E-UTRAN之 RRC層的業務和功能,但區別詳見下表2-3。當終端(UE)處于空閑狀態(RRC_IDLE)時,如果UE支持UP方案,則該UE在收到網絡側指標的掛起指示后釋放連接,并保存AS上下文,用于恢復RRC連接。依此YD/T 3331給出了C-IoT信令減少優化方案。
表 2-3:NB-IoT與LTE的RRC層在業務和功能方面的區別
4、移動性管理
NB-IoT所支持的移動性管理的功能詳見下表2-4,其移動性管理的具體要求請查閱本文的附件2。
表 2-4:NB-IoT所支持的移動性管理功能
5、S1和X2接口
與LTE系統相同,S1接口定義為基站與EPC間的接口,包括用戶平面的基站與S-GW間的接口(S1-U)和控制平面的基站與MME間的接口(S1-C)。X2定義為基站間的接口。NB-IoT的S1和X2接口應滿足的3GPP規范詳見下表2-5-1。下表 2-5-2給出了NB-IoT的S1和X2接口要求的概述,具體要求請詳見本文的附件2。
表 2-5-1:NB-IoT的S1和X2接口應滿足的3GPP規范編號
表 2-5-2:NB-IoT的S1和X2接口要求概述
欲更多了解LTE E-UTRAN物理層技術要求的請進入。
三、NB-IoT網絡的核心網總體技術要求
我國通信行業標準YD/T 3332《面向物聯網的蜂窩窄帶接入(NB-IoT) 核心網總體技術要求》,規定了NB-IoT核心網的總體技術要求,包括控制面數據傳輸、用戶面優化數據傳輸等功能要求,以及接口增強要求、關鍵流程要求和計費要求等,本文也對該標準的內容做概要介紹,若要詳細了解該標準具體內容的請查閱下附件3。
附件 3:YD/T 3332-2018《面向物聯網的蜂窩窄帶接入(NB-IoT) 核心網總體技術要求》
1、NB-IoT核心網的功能要求
對于NB-IoT核心網,是對LTE EPC的相關功能或方案進行了優化,不僅能夠處理小數據的IP數據包,同時應能傳輸Non-IP數據包,也可選支持短消息業務(SMS)。因此,NB-IoT核心網所具有功能詳見下表3-1,具體功能要求請詳見本文的附件3。
表 3-1:NB-IoT核心網所具有的功能名稱
2、接口的增強要求
為了適應NB-IoT要求,需要對LTE EPC相關實體間接口(可參見圖1-1-2)實施增強,涉及到的接口包括:S1接口、S10接口、S11接口、S5/S8接口、S6a接口、非接入層(NAS)接口(支持UE與MME間的信令交互)等,具體增強要求的內容請詳見本文的附件3。
3、關鍵流程
對于NB-IoT核心網,在YD/T 3332標準中規定了下述的幾個關鍵流程的要求:附著/去附著、跟蹤區更新(TAU)、控制面數據傳輸流程、用戶面優化數據傳輸流程、基于SCEF的Non-IP數據傳輸流程(可選)等。流程的具體要求內容請詳見該標準原文,即本文的附件3。
欲進一步了解NB-IoT網絡設備技術要求的請進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