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TM網絡從下至上可分為物理層、ATM層和ATM適配層(AAL,ATM Adaptation Layer)。不同協議層的傳送信息類型和信息流的處理過程是完全不同的,因此不同層次內需要規范的性能參數及指標要求也不一樣。ATM網絡的性能包括物理層性能、ATM層性能和ATM適配層性能。不同層面的性能指標之間相互關聯,相鄰層之間上層被傳送信息的性能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下層網絡的性能。ATM層傳送性能的保證是以物理層滿足適當的性能要求為前提,ATM適配層性能的保證需要ATM層滿足適當的性能要求,進而需要物理層滿足適當的性能要求。
一、ATM網的物理層性能要求
ATM網絡物理層的性能主要包括物理層通道的誤碼性能及網絡接口的抖動和漂移性能。
1、誤碼性能
依據我國通信行業標準YD/T 1102-2001《基于ATM的多媒體寬帶骨干網技術要求--網絡性能部分》,圖1-1反映了我國國內最長ATM假設參考連接(HRC,Hypothesis Reference Connection)及其與傳輸網的關系。物理層通道誤碼性能的測量點在ATM交換機或ATM用戶設備內產生和終結物理層通道處。物理層通道的誤碼性能依賴于支持寬帶網的傳輸網物理通道的性能。
圖1-1:我國國內最長ATM假設參考連接及其與傳輸網的關系
接入節點(接入交換機)至接入網的接口速率主要有155 Mbit/s、34 Mbit/s和2 Mbit/s,而接入節點以上各部分的接口速率包括622 Mbit/s、155 Mbit/s、34 Mbit/s和2 Mbit/s。
圖1-1中位于接入網部分的物理層通道的誤碼性能指標見表1-1,位于接入節點以上部分的物理層通道(即接入節點以上部分相鄰ATM節點間的物理層通道,物理層通道在ATM節點處終結)的誤碼性能指標見表1-2。
表1-1:接入網部分物理層通道的誤碼性能指標(PDH/SDH混合應用)
表1-2:接入節點以上部分物理層通道的誤碼性能指標(國內電路是國際電路的一個組成部分時)
2、抖動和漂移性能
由于ATM設備的物理接口直接與傳輸設備相連,故寬帶網ATM網絡節點接口(NNI,Network-Node Interface)的抖動性能與傳輸網的要求是一致的,即應分別滿足SDH網絡的抖動和漂移性能與PDH網絡的抖動和漂移性能。
欲詳細了解SDH網絡和PDH網絡抖動和漂移性能的請進入:SDH網絡;PDH網絡
二、ATM網絡的ATM層的網絡性能
1、ATM層性能指標
對于ATM網絡的ATM層其性能參數包括信元傳送時延(CTD,Cell Transfer Delay)、信元時延變化(CDV,Cell Delay Variation)、誤信元比(CER,Cell Error Ratio)、嚴重誤信元塊率(SECBR,Severely Errored Cell Block Ratio)等。依據YD/T 5118-2005《ATM工程設計規范》其網絡性能參數的指標詳見下表2-1。
表2-1:ATM網絡ATM層的性能要求
欲了解更多的ATM層性能參數名稱及含義的請進入。
2、分配策略與計算配額
關于表2-1中的指標值是按照數字傳輸網絡誤碼性能指標分配和計算策略進行的:
1)信元傳送時延(CTD):當ATM節點之間連接不包含衛星跳程時,分配的CTD指標為下式,其符號與分配策略詳見下表2-2中。
CTD(ms) ≤ (Rkm × 6.25us) + (Nsw × 300us)
表2-2:ATM層性能指標的分配策略
2)端到端誤信元比(CER):分配的指標為下式,其符號與分配策略匯總在表2-2中。
CER ≤ (Rkm ×0.0024% + 2×6%) ×4×10-6
3)嚴重誤信元塊率(SECBR):分配的指標為下式,其符號與分配策略也匯總在表2-2中。
SECBR ≤ (Rkm × 0.0024% + 2 × 6%) × 10-4
另外,ITU-T 建議I.356給出27 500 km端到端國際ATM連接的信元傳遞性能指標,即端到端國際ATM網絡的ATM層的網絡性能參數指標,欲了解的請進入。
欲進一步了解ATM服務分類介紹的請進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