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紅外線通信
紅外線通信是利用紅外線傳輸信息的通信方式。可傳輸語言、文學、數據、圖像等信息。紅外線通信系統一般由紅外線發射系統和接收系統組成。例如在飛機客艙里使用的紅外線通信系統,采用低功率的近紅外線(波長為0.72~1.5μm)傳送信號,對人體健康尤其對人的眼睛無何傷害作用,也不會干擾飛機與陸地之間的無線電通信。紅外線通信的主要特點是容量大,保密性強,抗電磁干擾性能好,設備結構簡單、體積小、重量輕、價格低;但在大氣信道中傳輸易受到氣候影響。紅外線波長范圍為0.7μm~1mm,其中300μm~1mm區域的波也稱為亞毫米。大氣對紅外線輻射傳輸的影響主要是吸收和散射。
2、大氣激光通信
激光通信是利用激光傳輸信息的通信方式。激光是一種新型光源,具有亮度高、方向性強、單色性好、相干性強等特征。按傳輸媒質的不同,可分為大氣激光通信和光纖通信。大氣激光通信是利用大氣作為傳輸媒質的激光通信。光纖通信是利用光纖傳輸信號的通信方式。大氣激光通信可傳輸語言、文字,數據、圖像等信息。它具有通信容量大、不受電磁干擾、保密性強、設備輕便、機動性好等優點,但用時光學收發天線相互對準困難,通信距離限于視距(數公里至數十公里范圍),易受氣候影響,在惡劣氣候條件下,甚至會造成通信中斷。大氣激光通信可用于江河湖泊、邊防、海島、高山峽等地的通信;還可用于微波通信或同軸電纜通信中斷搶修時的臨時頂替設備。波長為0.5/1m附近的藍綠激光可用于水下通信或對潛艇通信。大氣層外的激光通信稱為空間激光通信。優點是傳輸損耗小,傳輸距離遠,通信質量高,主要用于衛星間通信。
3、長波通信
長波通信是利用波長長于1000米(頻率低于300KHz)的電磁波進行的無線電通信,它可細分為在長波(波長10~1000米)、甚長波(100km~10km)、超長波(10000km~1000km)和極長波(1~16萬公里)波段的通信。
長波通信(包括長波以上)主要由沿地球表面的地波傳播,也可在地面與高空電離層之間形成的波導中傳播,通信距離可達數千公里甚至上萬公里,波長越長,傳輸衰減越小,穿透海水和土壤的能力也越強,但相應的大氣噪聲也越大。多用于海上通信、水下通信、地下通信和導航等;由于傳播穩定,受太陽耀斑或核爆炸引起的電離層騷擾的影響小,也可用作防電離層騷擾的備用通信手段。
4、中波通信
中波通信是利用波長為1000~100m,頻率為300~3000KHz的電磁波進行的無線電通信。中波波段是無線電通信發展初期使用的波段之一。根據國際電信聯盟(ITU)《無線電規則》的頻率劃分,526.5~1606.5KHz頻段的中波用作凋幅廣播,廣播頻段以下的中波常用于中近程無線電導航,飛機、艦船的無線電通信及軍事地下通信等。廣播段以上的中波除了也用作飛機、艦船通信等外,還用于無線電定位,在軍事上還常用于近距離戰術通信。
5、短波通信
短波通信是利用波長為100~10m(頻率為3~30MHz)的電磁波進行的無線電通信,又稱高頻通信,短波通信主要靠天波傳播,可經電離層一次或數次反射,最遠可傳至上萬公里,如按氣候、電離層的電子密度和高度的日變化以及通信距離等因素選擇合適頻率,就可用較小功率進行遠距離通信。短波通信設備較簡單,機動性大,因此也適用于應急通信和抗災通信。隨著新技術的發展,利用計算機進行自動測量傳播參量和自動選擇最佳通信頻率的高頻自適應通信,不但使報話短波通信可隨時保持暢通,而且還可以進行數據率達4800bit/s的數據通信。
欲詳細了解短波通信技術特點的請進入。
6、擴頻通信
技術背景:傳統的模擬無線通信一般采用調頻(FM)和調幅(AM)兩種方式,不能適應高速數據通信的要求。進入八十年代后,數字無線數據通信方式成為主流,其調制方式有振幅鍵控(ASK)、移頻鍵控(FSK)和相移鍵控(PSK),其優勢是便于采用先進的數字信號處理技術,如均衡技術、編碼技術等等,提高了數據傳輸速率和傳輸的可靠性。實際的系統如GSM、IS-54等。但是這些系統也存在一些缺陷,如表6-1所示。
表6-1:傳統無線通信與擴頻通信相比存在的缺陷
擴頻通信技術即擴展頻譜通信技術,它是指發送的信息帶寬的一種技術。這樣的系統就稱之為擴展頻譜系統或擴頻系統。其基本原理和優勢:擴頻通信就其調制方式而言,與傳統的數據通信沒有什么差別,也包括ASK、FSK、PSK以及以后得到迅速發展的QAM,不同之處是在調制之前增加了一個擴頻處理環節,把待傳送符號用特征碼進行擴展,擴展后的符號稱為碼片;在接收端同樣增加了一個解擴處理的環節,將N個碼片恢復為一個符號。這即是擴頻通信的基本原理。擴頻通信的優勢是由擴頻操作所使用的特征碼--偽隨機序列(PN CODE)帶來的。偽隨機碼具有雙值自相關特性,它保證了同步相關操作獲得的輸出遠大于非同步相關的輸出值。這樣就大大降低了當兩條傳播路徑的時差在一個碼片以上時彼此之間的干擾。這即是通常所說的擴頻抗多徑原理。同時,相關解擴處理還能夠大大降低窄帶脈沖干擾,如一般的工業噪聲、環境噪聲等等。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由于解擴處理是對N個碼片的能量進行累加,因此,可以允許接收的信號電平在噪聲以下,只要保證累加獲得的能量滿足信號判決的要求即可。這一性能使得擴頻通信技術首先在軍隊保密通信系統中獲得了廣泛的應用。擴頻通信抗多徑的性能使得移動通信信道的相關帶寬不再成為限制通信速率的障礙,因此在擴頻通信方式下可以實現高速數據通信。傳輸速率的限制取決于信號處理的速度。可見,擴頻技術在提高數據通信速率和改善數據通信的可靠性方面,大大優于常規數字通信。同時,由于所有用戶可以共用同一頻帶,大大簡化了網絡系統的規劃,使得系統在適應不斷增長變化的業務方面,具有很高的靈活性。
擴頻通信是傳輸信息使用的射頻帶寬是信息帶寬的10倍至100倍以上的通信體制。信息本身不再是決定傳輸帶寬的決定因素,傳輸帶寬主要由發信機和對應收信機預先制定的擴頻碼(又稱地址碼)序列確定。擴頻通信的特點是具有常規通信體制所不具備的許多優勢,具體詳見下表6-2;其特點詳見下表6-3。
表6-2:擴頻通信的優勢
表6-3:擴頻通信的特點
擴展頻譜技術包括以下幾種方式:直接序列擴展頻譜,簡稱直擴,記為DS(Direct Sequence);跳頻,記為FH(Frequency Hopping);跳時,記為TH(Time Hopping);線性調頻,記為Chiep。除以上四種基本擴頻方式以外,還有這些擴頻方式的組合方式,如FH/DS、TH/DS、FH/TH等。在通信中應有較多的主要是DS/FH和FH/DS。
7、空間通信
空間通信是以航天器(或天體)為對象的無線電通信。航天器亦稱空間飛行器或宇宙飛行器,它是在地球大氣層以外的宇宙空間,基本按天體力學的規律運行的飛行器。空間通信的基本形式有地球站和航天器之間的通信,航天器相互之間的通信,通過航天器轉發或反射電磁波進行的地球站之間的通信。航天器有人造地球衛星、空間探測器、載人飛船、航天站和航天飛機;地球站是指設在地球表面(包括陸地、水上和大氣層中)的通信站。
一個復雜的空間通信系統是上述各種通信形式的組合。提供的主要業務有如下表7所示。
表7:空間通信所提供的主要業務與作用
空間通信使用的頻段為超長波到毫米波和激光。要求空間通信設備體積小、重量輕、功耗小、高可靠和長壽命,能在惡劣環境(振動、加速度、高真空、低溫、粒子輻射等)下工作。對地球站設備的要求是發射功率大,接收靈敏度高,能自動捕獲跟蹤、測量和控制目標,能快速或實時處理信息。
空間通信已廣泛應用于各種衛星應用系統(通信、導航、測地定位、偵察、氣象觀測、地球資源探測等),各種載人飛船、航天站、航天飛機,各種行星、月球和星際探測器,以及各種航天測控。
欲進一步了解寬帶無線多媒體(BWM)通信介紹的請進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