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互聯網(Internet)的起源
1、關于ARPANET網絡
互聯網(Internet)的發展源自于計算機通信網絡的發展;而計算機網絡的發展起始于20世紀60年代,它基于分組交換理論。最早將分組交換的理論應用于計算機通信中的實驗是1966年由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署(ARPA,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 Agency,后稱DARPA(Defense 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 Agency)進行的。當時為了冷戰的需要,美國軍事科研機構試圖開發一個能夠抵擋核打擊的通信基礎設施。這個通信基礎設施以分組交換為基礎,傳輸的數據報(datagram)采用目的尋址方式。
ARPA在20世紀60年代后期投資推進這個網絡的研究和開發,1969年建成了著名的阿帕網(ARPANET),即Internet的前身。最初的ARPANET也沒有完整的網絡協議結構。節點之間的數據傳輸規程被稱為網絡控制程序(NCP,Network Ccontrol Program),后來ARPANET開始在接口上使用標準的X. 25技術。直到在20世紀70年代(1973年)計算機網絡技術最重要的進展之一是以以太網(Ethernet)為代表的局域網技術的發展。硬件網絡技術的不斷分化和新技術不斷涌現,促使DARPA開始推進網絡互聯問題研究,解決不同硬件網絡技術構成網絡的互聯問題,并最終導致了一系列的網絡互聯協議的產生,NCP也逐步被替代,這就是后來的TCP/ IP協議體系。TCP/ IP協議體系的完備,預示著互聯網(Internet)的正式應用。
互聯網(Internet)技術的起源、推廣與發展,與ARPA的大力推動和ARPANET網絡的研究發展密不可分,作用極大。后期的ARPANET網絡絕對是互聯網(Internet)的雛形。
欲詳細了解ARPANET網絡發展歷程及互聯網推動作用的請進入。
2、關于TCP/ IP協議體系
互聯網(Internet)的正式應用,是以TCP/ IP協議代替ARPANET的網絡控制程序(NCP)為標志。TCP/ IP通信協議不僅解決了計算機終端之間的通信問題,同時解決了不同計算機網絡之間的互聯互通問題(如起始的ARPANET與Ethernet間的互通)。這正是“互聯網(Internet)”名稱的來歷。
TCP/ IP協議是IP和TCP兩個協議的合稱,在互聯網中,TCP和IP協議習慣上放在一起統稱為TCP/IP協議。因為TCP與IP是支持互聯網的最基本的通信協議,是計算機和相關設備組成互聯網絡的協議體系中最關鍵的兩個。互聯網協議(IP,Internet Protocol)負責將數據報從一處傳往另一處;傳輸控制協議(TCP,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負責數據的流量控制,并保證傳輸的正確性,如此構成了一個相對完整的互聯網絡模型。TCP/IP協議具有廣泛的兼容性和可伸縮性,可連接不同的計算機網絡協議和不同的網絡設備。
互聯網協議(IP)是互聯網(Internet)通信的最基本、最根本的通信協議,它是專為在分組交換計算機通信網絡的互連系統中使用而設計的。IP提供了傳輸塊(稱為數據報(datagram))從源到目的地的傳輸,其中源和目的地是由固定長度地址標識的主機。有必要時,IP還提供了長數據報的分段和重組。
欲詳細了解TCP/ IP協議介紹的請進入。
二、互聯網的概述
1、定義與概念
實際上,“互聯網(Internet)”名稱在早期被ARPA稱為“Catenet”,意為“鏈式網絡”,在ARPA研究的過程中計算機網絡間的互聯(Internetworking)被凸顯,才被改稱“互聯網(Internet)”?!?/span>Internet”是“inter”和“net”兩個單詞的組合,在英語語境中“inter”有“…間”之意,與“net”組合即網間之意。互聯網(Internet)也有直譯為因特網的,也有人稱國際網絡的。事實上在我國國家標準GB/T 32402-2015《通信名詞術語 數據通信 因特網》中同時分別給出了互聯網(Internet)和因特網(Internet)的不同定義,具體詳見下表2-1。
表 2-1:互聯網和因特網的定義
需要指出的是,互聯網(Internet)與公用交換電話網(PSTN)、廣播電視網(CATV)等網絡一樣屬于電信網絡,它是電信網絡的一種應用形態;是電信系統的組成部分,只是近來才出現的一種電信系統。我們知道,電信網絡應用分類是同時從傳輸方式、復用方式、尋址方式和用戶終端的不同應用機理考慮的。互聯網(Internet)只是在這四種通信機理方面與PSTN、CATV等是不同的。然而,通過電信技術的發展,這三種電信網絡是在不斷融合的,尤其是互聯網(突出特點是分組交換)與傳統的電話通信網絡(突出特點是電路交換)的高度融合。
欲詳細了解電信網絡及分類的請進入。
2、互聯網的參考模型
互聯網(Internet)既是電信網絡的一種應用形態,它也應與國際標準化組織(ISO)定義的開放系統互連參考模型(OSI/RM)相對應。然而,由于互聯網重點在于分組網絡的互聯,它并不屬于“本地網絡”(如以太局域網等),因而它與OSI/RM有對應關系,但卻又不完全相對應,如下圖2-2-1所示,包括應用層、傳輸層、網絡層和網絡接口層四層,這四層是互聯網協議(IP)中(RFC 791)專門明確的內容。下表2-2給出了各層的釋義及與TCP/ IP協議體系的關系。下圖2-2-1給出了對應互聯網OSI/RM四層的互聯網協議層次模型。
圖 2-2-1:互聯網(Internet)與OSI/RM的對應關系
表 2-2:互聯網(Internet)的參考模型釋義及與TCP/ IP協議體系的關系描述
圖 2-2-2:對應互聯網OSI/RM四層的互聯網協議層次模型
欲詳細了解ISO定義的開放系統互連參考模型(OSI/RM)介紹的請進入。
3、互聯網的網絡拓撲
互聯網(Internet)將數據報(datagram)從一個應用程序傳輸到另一個應用程序的操作模型如下圖2-3-1所示,其過程描述詳見下表2-3。圖中的互聯網模塊(internet module)是主機、或網關、或路由器等的統稱。注意:圖中的網關可以實現互聯網協議(IP),在網絡之間轉發數據報。網關也實現網關到網關協議(GGP)來協調路由和其它互聯網控制信息。在網關中,不需要實現更高層的協議,在互聯網模塊中增加GGP功能即可。
圖 2-3-1:互聯網(Internet)數據報(datagram)的傳輸路徑
表 2-3:互聯網(Internet)數據報(datagram)的傳輸過程描述
鑒于上述互聯網(Internet)將數據報(datagram)的傳輸過程,下圖2-3-2給出了基于TCP/ IP協議體系的互聯網的網絡拓撲;下圖2-3-3給出了基于互聯網模塊(internet module)的互聯網的網絡拓撲。
圖 2-3-2:基于TCP/ IP協議體系的互聯網的網絡拓撲
圖 2-3-3:基于互聯網模塊的互聯網的網絡拓撲
4、互聯網支持的業務
互聯網提供的業務涉及到互聯網的應用層及相關應用程序或協議?;ヂ摼W提供的業務的種類及發展,刺激了互聯網的應用與普及。早期的互聯網當初的阿帕網(ARPANET),提供的業務主要是文件傳送(包括文件傳輸協議FTP和簡單文件傳送協議TFTP)和登錄服務(Telnet)。在1972年發明了電子郵件(E-mail)業務(簡單郵件傳輸協議SMTP及郵局協議POP3),E-mail曾經在ARPANET中占據了業務量的絕大部分;同樣E-mail也為ARPANET吸引了更多的用戶。1992年發明的WEB業務為互聯網帶來了爆炸性應用。WEB是一項基于超文本傳輸協議(HTTP)的技術,可以提供分布式超媒體瀏覽服務。第一個基于文本的WEB瀏覽器在1991年發布。而WEB業務真正的發展則始于從第一個圖形界面WEB瀏覽器Mosaic的推出。
另外,互聯網還提供有其它的基本業務,這些是互聯網本身所提供的業務,如果通過IP承載網就可以支持更多的通信業務,包括各類寬帶業務。
三、互聯網的發展演進
總的來說,截止到目前(2023年),互聯網絡(Internet)的發展演進,經歷了三個階段,可用下圖3-0表示。第一階段是以IPv4技術為代表的Internet IP階段。該階段網絡屬于盡力而為型網絡,需要人工運維。第二階段是以多協議標簽交換(MPLS)技術為核心技術的全IP(All IP)階段,該階段網絡屬于靜態策略,半自動運維。而第三個階段就是以IPv6及IPv6+為核心技術的智能IP(Intelligent IP)階段,該階段網絡具有可編程路徑、快速業務發放、自動化運維、質量可視化、SLA保障和應用感知等特點,是我們正在經歷的萬物互聯的智能階段。
圖 3-0:互聯網發展演進的三個階段
1、基于IPv4技術的互聯網
IPv4技術的互聯網是互聯網的起始階段,起始于從國際互聯網工程任務組(IETF)在1981年9月發布RFC 791《Internet Protocol》標準。由于IETF指定該協議的版本號為4,因此該互聯網協議(IP)稱為第4版本的IP,簡稱IPv4。由于IPv4的基本技術特征(主要表現在報文(datagram)格式、協議結構模型等),基于IPv4技術的互聯網,是一個網絡安全和服務質量(QoS)不受保障的網絡,人們戲稱是“盡力而為”型網絡。但它與傳統的采用電路交換的通信網絡相比,由于它采用的分組交換的機理,在復用方式、尋址方式、終端方式等表現不同,因此,IPv4技術的互聯網的一開始出現就受到了人們的青睞和重視,得到了迅速地應用和普及。
欲詳細了解IPv4技術介紹的請進入。
2、基于MPLS技術的互聯網
基于MPLS技術的互聯網是針對基于IPv4技術的互聯網存在的數據包轉發性能低下及服務質量(QoS)難以保障的缺陷而專門提出的。多協議標簽交換(MPLS,Multiprotocol Label Switching)技術是一種在IP骨干網上利用標簽來指導數據報文高速轉發的隧道技術,也是由IETF提出。需要指出的是:MPLS最初的目的就是為了提升IPv4網絡中路由設備的轉發速率,從而改進其QoS,但它并沒有對IPv4協議進行本質上的改變,目前已很少使用。
欲詳細了解MPLS技術介紹的請進入。
3、基于IPv6技術的互聯網
基于IPv6技術的互聯網才是對基于IPv4技術的互聯網進行了極大的改進,它是IETF于1998年12月發布了RFC 2460《Internet Protocol, Version 6(IPv6)Specification》標準后,基于IPv6技術的互聯網于1999年開始部署的。它不僅是擁有巨大地址空間,同時,還具有更簡單、更方便、更可擴展、更安全、更高的QoS保證等特征,這些特有的特征,可以高效支撐移動互聯網、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等領域的快速發展。
欲詳細了解IPv6技術介紹的請進入。
目前基于IPv6技術的互聯網是互聯網發展應用的主流,但處在基于IPv4技術的互聯網和基于IPv6技術的互聯網共存互通的時期。
欲進一步了解我國互聯網服務規范的請進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