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1966年“光纖之父”高錕博士預言光纖可以用于通信以來,數十年過去了。可以說當前光纖通信已經進入了鼎盛時期。光纖的結構、技術指標也經歷了很大的變化,目前ITU已經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各類光纖特性的技術規范。這整一套建議,其內容組成格式大同小異,其重點內容都有:光纖屬性(介紹有10個屬性參數)、光纜屬性(介紹有2個屬性參數)和這些屬性參數的建議值表。這些屬性參數名稱(單模和多模有所不同)列表于下表0中。
表0:ITU-T關于傳輸光纖特性建議中屬性參數名稱
回顧歷史,1975年第一個實用的光纖通信系統是市內電話的中繼系統,當時的速率是45Mb/s,使用的是多模光纖,波長是在850nm的短波長窗口,衰減比較大。不久,人們發現在1300nm長波長窗口光纖具有比850nm的短波長窗口更低的損耗,而且1300nm的長波長器件也成功的研制出來,于是光纖通信系統迅速擴展到長途電話,應用范圍迅速擴大。這時,為了使不同的設備生產廠家與不同的光纖生產廠家能夠很好的配套,要求對所使用的光纖進行標準化。
一、G.651多模光纖
這就是ITU-T關于光纖特性的第一個建議G.651多模光纖,即ITU-T在1988年11月開始發布的G.651建議《50 /125μm多模漸變折射率光纖光纜的特性》。后來在1993年3月和1998年2月經過兩次修訂;然而在2007年7月第3次修訂時,其修訂版變為G.651.1《用于光接入網的50 /125μm多模漸變折射率光纖光纜的特性》建議,將G.651的內容納入其中,因此,在2008年的8月16日宣布G.651被撤回。ITU-T在修訂為G.651.x系列標準后,仍然只是A1a型多模纖,其它分類類別的多模纖仍未發布。G.651建議版本更新修訂情況詳見下表1,包括修訂時間與修訂內容簡述等。
表1:G.651建議版本更新修訂情況
欲詳細了解ITU-T G.651.1建議具體內容的請進入。
二、G.652單模光纖
隨著傳輸距離進一步延伸和傳輸速率的提高,多模光纖已經不能滿足系統要求。幾乎與單模激光器研制成功的同時,單模光纖也應運而生。由于光纖的1550nm窗口的衰減比1310nm窗口更低,所以更高速率、長距離的系統逐步采用1550nm窗口。這種能夠在1310nm和1550nm兩個窗口都有較低損耗的單模光纖被命名為G.652光纖,即ITU-T G.652《單模光纖光纜特性》,這種光纖至今仍然成為市場應用的主流。G.652建議在1984年10月19日首次批準發布,后來歷經了7次修訂,目前已是第8個版本,其版本更新修訂情況詳見下表2,包括修訂時間與修訂內容簡述等。
表2:G.652建議版本更新修訂情況
欲詳細了解ITU-T G.652建議具體內容的請進入。
三、G.653單模光纖
從限制系統性能的主導因素來說2.5Gb/s以下的系統主要受衰減限制,而10Gb/s及以上速率的系統主要受色散限制。為了降低衰減10Gb/s以上速率的系統應工作在1550nm窗口,但G.652光纖在該窗口的色散太大,達到18~20ps/nm·km,傳輸距離被限制在70~80km之間。為了使光纖在1550nm窗口的衰減小而且色散也小,人們研制出一種新結構光纖,它被稱為G.653色散位移光纖,即ITU-T G.653《色散位移單模光纖光纜的特性》。這種光纖是在G.652光纖的基礎上,將零色散點從1310nm窗口移動到1550nm窗口。ITU-T于1988年11月25日首次批準發布了G.653建議,該建議歷經了6次修訂,目前已是第7個版本,其版本更新修訂情況詳見下表3,包括修訂時間與修訂簡述等。
表3:G.653建議版本更新修訂情況
欲詳細了解ITU-T G.653建議具體內容的請進入。
四、G.655單模光纖
但是不久,一種新的復用技術--密集波分復用(DWDM)傳輸系統出現了。這時人們發現,由于摻餌光纖放大器(EDFA)在DWDM中的使用,使進入光纖的功率有很大的提高,會使光纖產生非線性效應。由于G.653光纖在1550nm窗口的色散值太小,使得采用G.653光纖的DWDM系統產生嚴重的四波混頻效應。如果使用G.652光纖,它在1550nm窗口較大的色散,足以抑制四波混頻現象,但因色散太大,也很不利。這迫使人們尋求一種在1550nm窗口的色散既不很大、又不為零的新結構光纖,它被命名為G.655非零色散位移光纖,即ITU-T 于1996年10月1日首次批準發布的G.655《非零色散位移單模光纖光纜的特性》。該建議歷經了4次修訂,目前已是第5個版本,其版本更新修訂情況詳見下表4,包括修訂時間與修訂內容簡述等。
表4:G.655建議版本更新修訂情況
欲詳細了解ITU-T G.655建議具體內容的請進入。
五、G.656單模光纖
2002年,日本NTT公司和CLPAJ公司提出了應規范一種適用于DWDM系統S+C+L波段應用的新型光纖,即在S+C+L波段的非零色散的光纖,得到各國專家的廣泛支持。經過9個月的研究,提出了這種光纖的基本規范,各公司對這種光纖也都開展了研究,提出了對一些關鍵指標取值的建議。在激烈的討論之后,除少數參數外(雖然是少數,卻很關鍵),基本達成了一致的意見,并把這種新型光纖命名為G.656光纖,即ITU-T G.656《寬帶光傳送網的非零色散光纖光纜的特性》。該建議的目標是對波長范圍1460~1625nm內色散大于某些非零值單模光纖的光纖特性進行描述和規范,包括光纖屬性、光纜屬性、鏈路屬性、光纖的幾何尺寸、光學參數、傳輸特性以及機械性能等。該建議可以看成是G.655光纖波長范圍(1530~1565nm)的擴展。并將五項Sellmeier色散模擬方案放入附錄Ⅰ中,此外還可能加入四階多項式擬合等方面的內容。通過與G.655光纖的比較,用數值模擬方法仿真了G.656光纖的模場直徑和色散對傳輸性能的影響,提出了此類光纖的模場直徑和色散的參數范圍。G.656建議是于2004年6月13日首次被ITU批準發布的,該建議歷經了2次修訂,目前已是第3個版本,其版本更新修訂情況詳見下表5,包括其修訂時間與修訂簡述等。
表5:G.656建議版本更新修訂情況
欲詳細了解ITU-T G.656建議具體內容的請進入。
六、G.657單模光纖
隨著光纖入戶、入建筑區等的需求,即光纖在接入網的應用得到了快速發展。然而,上述幾種類型的單模光纖,在接入網環境中應用,凸顯了彎曲損耗特性的限制。因此有必要研制出一種減小彎曲損耗的光纖,能適應有限的空間和大量的操作處理要求的光纖性能。另外,也要改進在空間有限的擁擠的電信局站內布纜的方法。于是,這種光纖被命名為G.657 光纖,即ITU-T于2006年12月14日首次批準發布的G.657《接入網用彎曲損耗不敏感單模光纖和光纜的特性》,后又更名為《彎曲損耗不敏感單模光纖和光纜的特性》。ITU-T G.657 建議書的目標是提出能卓越地改進現有G.652 單模光纖和光纜的彎曲性能的建議支持這種最佳化。利用引入兩類單模光纖來達到這一目標。一種是A 類,它與G.652 單模光纖完全一致,并且也能用于網絡的其他部分。另一種是B 類,它不必與G.652 一致,但是,在很小的彎曲半徑能有小的微彎損耗值,主要適應于在建筑物內應用。該建議歷經了3次修訂,目前已是第4個版本,其版本更新修訂情況詳見下表6,包括修訂時間與修訂簡述等。
表6:G.657建議版本更新修訂情況
欲詳細了解ITU-T G.657建議具體內容的請進入。
七、G.654單模光纖
ITU-T G.654《截止波長位移單模光纖光纜的特性》是衰耗最小光纖,主要在海纜中采用。G.654其零色散波長位移到1 300 nm波長區域,它實現了損耗最小化,而且截止波長位移在1 550 nm波長范圍。ITU-T 是在1988年11月25日首次批準發布的G.654建議,當時的名稱為《1 550 nm波長上損耗最小的單模光導纖維纜的特性》;在1997年第2次修訂(第3個版本)更名為《截止波長位移單模光纖和光纜的特性》。該建議歷經了10次修訂,目前已是第11個版本,其版本更新修訂情況詳見下表7,包括修訂時間與修訂內容簡述等。
表7:G.654建議版本更新修訂情況
欲詳細了解ITU-T G.654建議具體內容的請進入。
欲進一步了解ITU-T關于各種光纖放大器相關概念介紹的請進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