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IP技術的發展,IP網絡已經不僅僅是用來提供傳統的Internet業務,同時也成為了電信級的多業務承載網絡,不僅傳統電信網上的語音、專線等業務向IP網絡遷移,以多媒體為特征的各種數據化音視頻業務也以IP網絡來承載。但各種電信級業務及多媒體業務對網絡質量及可靠性等提出了更加嚴格的要求。為適應這些要求,我國通信行業標準YD/T 1171《IP網絡技術要求 網絡性能參數與指標》中,給出了IP網絡不同級別的端到端網絡性能指標。
欲詳細了解YD/T 1171關于IP網絡性能指標要求的請進入。
而針對現實網絡,不同層次及不同地域的網絡可能屬于不同的網絡管理部門,在我國的網絡環境中,還存在兩個運營商的骨干網絡互聯的情況,為了在這些情況下保證端到端的網絡質量,需要對網絡的不同層次或不同網絡及其互聯鏈路分別提出性能指標.這樣既可以對端到端的網絡質量提供保證,同時也方便不同的網絡管理機構對網絡質量的控制。
欲具體了解關于我國IP網絡組織結構的請進入。
為此,我國通信行業本標準YD/T 2032《IP網絡技術要求--網絡性能指標分配》就規定了我國IP網絡中不同層次之間,以及網絡互聯情況下不同運營商網絡間的網絡性能指標的分配及計算方法(各種保障網絡性能的技術或網絡性能的測量方法不在該標準的討論范圍之內)。下述對YD/T 2032標準的規定內容給以簡要介紹,若要詳細了解該標準具體內容的請查閱下附件。
附件:YD/T 2032-2009《IP網絡技術要求--網絡性能指標分配》
欲更多了解YD/T 2032標準情況的請進入。
一、基本要求
1、IP網絡的端到端網絡結構:
一般來說,互聯網用戶的終端設備(TE)在進行通信時,需要穿越一個或多個運營單位(運營商)的網絡,用戶數據報文所穿越的端到端網絡結構如圖1-1所示。這里所說的“端到端網絡”是指圖1-1中NI1至NI2的網絡部分。根據我國IP網絡互聯互通的規定,各運營商的IP網絡之間必須通過骨干層進行互聯,同時,不允許運營商IP網絡提供穿越服務,因此,在我國IP網絡的互聯模型中只存在運營商IP網絡之間進行兩兩互聯這樣一種情況。
圖1-1:IP網絡的端到端網絡結構
2、IP網絡性能參數:
在YD/T 1171中,定義了相關IP網絡的性能參數,其中5個較為重要,它們是:IP包傳輸時延(IPTD)、IP包時延變化(IPDV)、IP包誤差率(IPER)、IP包丟失率(IPLR)、虛假包比例(SPR)。一般對于大多數互聯網業務的質量來說,IPTD、IPLR和IPDV三個參數最為重要。
欲具體了解IP網絡性能參數含義的請進入。
二、IP網絡性能指標
1、IP網端到端性能指標:
下表2-1所示是在ITU-T Y.1541中規定的IP網絡QoS等級定義和相應的端到端網絡性能指標,我國通信行業標準YD/T 1171和YD/T 2032規定的指標與此相同。需要說明的是,表中指標是根據一定的網絡規模,在一定的假設參考路徑上推算出來的,根據這一推算方法,跨越全國范圍(4000km)的端到端網絡質量應可達到0級(QoS等級)的水平,跨越洲際(22000km)的端到端網絡質量應可達到1級的水平。
表2-1:ITU-T Y.1541中IP網絡QoS等級的定義和網絡性能的指標
2、IP網絡QoS等級的應用:
各網絡QoS等級對不同業務應用的適用性詳見下表2-2。
表2-2:網絡QoS等級的應用
在YD/T 1171中有更詳細的IP網絡性能指標的有關內容規定,欲了解的請進入。
三、IP網絡性能指標分配
1、IP網絡性能指標分配的說明
IP網絡性能指標分配的目的是給出在滿足一定網絡QoS要求的情況下,端到端網絡的各個部分需要達到的網絡質量指標。需要注意的是,接入技術對用戶端到端質量會產生極大影響,而實際網絡中的接入技術多種多樣,數據接入速度及其他性能指標也千差萬別,在采用一些低速接入技術的情況下(如33.6kbit/s的撥號接入)端到端網絡指標將無法達到較高QoS等級的要求。為此,在YD/T 2032標準中,端到端IP網絡性能指標的分配計算需要說明的要點詳見下表3-1。
表3-1:IP網絡性能指標分配的說明
2、IP網絡性能指標在一個運營商網絡內的分配
在運營商網絡采用三級結構的情況下,一個端到端的用戶數據傳輸路徑由用戶終端設備經三級城域網的匯聚路由器R3D、核心路由器R3C,和省網的匯聚路由器R2D和核心路由器R2C相連,再進入一級全國骨干網的匯聚路由器R1D,經過全國骨干核心層,至另一省網,直至最終的目的用戶終端設備。在二級網絡情況下,端到端路徑中取消省網的匯聚路由器R2D和核心路由器R3C。一個運營商網絡內的端到端路徑如圖3-2所示。
圖3-2:一個運營商網絡內的端到端路徑
全國性的運營商1P網絡大多數采用各省使用各自不同的AS號(公有或私有),全國骨干層擁有獨立AS號的管理方式。因此一個全國性運營商網絡的端到端路徑可以視為3個自治域之間的連接。根據ITU-T建議M.2301,整個端到端性能指標的2/3分配給各個自治域的內部網絡,1/3分配給連接鏈路(包括圖1中NI與ER間的接入鏈路和自治域間的互聯鏈路),其中自治域間互聯鏈路分配了全部連接鏈路指標的65%。在YD/T 2032中,接入鏈路(這里接入鏈路指用戶駐地網或接入網絡與運營商邊緣路由器之間的鏈路)指標計算入各自所屬的自治域指標之中。根據以上原則,可以推導出下表3-2-1所示的每個省網自治域所分配的性能指標計算公式、每兩個自治域間的互聯鏈路所分配的性能指標計算公式和骨干自治域所分配的性能指標公式。根據上表公式,可以推導出在一個運營商網絡內,滿足各QoS等級時,每個自治域所分配的性能指標,詳見下表3-2-2。
表3-2-1:同一運營商網絡內各自治域分配的性能指標計算公式
表3-2-2:同一運營商網絡內各自治域分配的性能指標
3、IP網絡性能指標在兩個運營商互聯情況下的分配
按照我國互聯網互聯互通的規定,運營商IP網絡之間進行互聯只能在骨干層面進行,同時不允許運營商間提供穿越服務,即運營商網絡只能進行兩兩互聯。按照以上規定,在互聯雙方網絡均為三級結構的情況下,雙方用戶終端設備之間的端到端路徑將通過接入設備,經過三級城域網的匯聚路由器R3D、核心路由器R3C,和省網的匯聚路由器R2D和核心路由器R2C,再進入一級全國骨干網的匯聚路由器R1D、互聯路由器OBGR,經過互聯點(直聯鏈路或NAP點),至對方網絡中的互聯路由器OBGR,進入對方網絡,直至目的用戶的終端設備。若運營商網絡為二級網絡結構,則無需經過省網的匯聚路由器R2C和核心路由器R2C。運營商IP網絡互聯情況下的端到端路徑如圖3-3所示。
圖3-3:運營商IP網絡互聯情況下的端到端路徑
根據我國運營商只能兩兩互聯的特點,可以將兩運營商互聯視為兩個獨立自治域互通的情況。根據ITU-T建議M.2301,整個端到端性能指標的2/3分配給運營商網絡,1/3分配給連接鏈路(包括圖1中NI與ER間的接入鏈路和運營商間的互聯鏈路),其中網間互聯鏈路分配了全部連接鏈路指標的65%。接入鏈路指標計算入運營商網絡指標之中。根據以上原則,可以推出下單個運營商網絡的性能指標、運營商網間的互聯鏈路的性能指標的計算公式,詳見下表3-3-1。根據上表公式,可以推導出在運營商互聯的情況下,滿足各QoS等級時,單個運營商網絡所要達到的性能指標,和運營商間的互聯鏈路所要達到的性能指標,分別詳見下表3-3-2和表3-3-3。
表3-3-1:運營商IP網絡互聯情況下的性能指標計算公式
表3-3-2:運營商間互聯的情況下單個運營商網絡性能指標
表3-3-3:運營商間互聯鏈路的性能指標
值得提示的是:這里給出的是在我國IP網絡中不同層次之間,以及網絡互聯情況下不同運營商網絡間的網絡性能指標的分配要求。而在我國早期的通信行業標準YD/T 1171-2001中是基于假想參考路經(HRP)的IP網絡指標分配的要求,即基于ITU-T G.826建議書的規則。YD/T 1171-2001在2015年的第1次修訂版本YD/T 1171-2015中取消了該部分內容,因此,感興趣的可供了解)。
欲具體了解YD/T 1171-2001中基于G.826規則實施IP網絡性能指標分配的請進入。
欲進一步了解我國其它通信網絡性能指標分配要求的請進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