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群通信系統(Trunking Communication System)誕生于20世紀70年代,最早的集群通信是模擬系統,數字集群技術從20世紀90年代中期在全球范圍內興起,我國是在2003年4月由信息產業部批準,中國衛通集團在天津、濟南、南京三個城市建設并運營數字集群商業共網實驗網。
一、集群通信的概念
1、定義
ITU-R將集群通信系統命名為“Trunking Communication System”,國外也有將其稱為PMR(Private Mobile Radio,意為“私有移動無線”)或SMS(專業移動系統,Specialized Mobile System)的。我國曾將“Trunking Communication System”譯為中繼通信系統,1987年改譯為集群移動通信系統,通常稱為集群通信系統或集群系統。
在我國GB/T 2900.54《電工術語 無線電通信 發射機、接收機、網絡和運行》、GB/T 50760《數字集群通信工程技術規范》及YD/T 2100《基于GSM技術的數字集群系統總體技術要求》等各類標準中都給出了對集群通信的定義,它們雖然具體表述不盡相同,但其含義基本相同,匯總于下表1-1中,以供理解。
表1-1:不同標準中對集群通信的定義
欲更多了解數字集群通信系統常用術語及解釋的請進入。
2、特點
集群通信網組建的是一種指揮/調度用網絡,可組建成集群專用網或集群共用網(其含義詳見下表1-2-1)。它是一種共享資源、分擔費用、共用信道設備及服務的多用途、高效能的無線調度通信系統,呼叫方式為PTT (Push To Talk)的一種專業無線移動通信系統,集中控制和管理信道并動態方式分配信道給用戶。由上述定義可知,對于集群通信系統從技術上和組網上具有下表1-2-2所示的突出特征。另外,由于集群共用網有下表1-2-3所示的優點,而國家鼓勵組建集群共用網。
表1-2-1:集群專用網和集群共用網的定義
表1-2-2:集群系統的顯著特征
表1-2-3:集群共用網的優點
3、工作方式與呼叫方式
對于集群通信系統,特別是窄帶數字集群通信系統,其終端通常常設的工作方式有集群工作方式(TMO,Trunking Mode Operation)和直通工作方式(DMO,Direct Mode Operation),兩種工作方式的含義詳見下表1-3-1。而直通工作方式(DMO)又分為基本方式、轉發方式和網關方式三種類型,其釋義詳見下表1-3-2中。
表1-3-1:集群工作方式與直通工作方式
表1-3-2:直通工作方式的類型
另外,集群通信系統的用戶(包括終端和調度臺)間的呼叫,可分為單呼、組呼、廣播呼和點對點呼叫四種類型。下表1-3-3給出了它們的釋義。
表1-3-3集群通信系統用戶間的呼叫類型
二、集群通信的技術體制
對于集群通信的技術體制,首先應該有模擬體制和數字體制之分,是因為集群系統首先使用的是模擬集群系統,而后演進國道到如今的數字集群系統。
1、模擬集群技術體制
模擬集群通信系統是應用最早的集群通信系統,隨著通信技術之發展,模擬集群通信系統逐步被數字體制所取代而被淘汰,從2005年12月31日起國家無線電管理部門已停止受理其管理。目前應用的全部為數字技術體制的集群系統。然而,模擬體制的集群系統畢竟為集群通信的發展過程做出了一定的貢獻。在我國,當初應用的模擬體制的集群系統全部為從國外引進的系統,其中來自歐洲的MPT-1327系統組網較多。
欲詳細了解我國關于模擬集群通信技術要求規范的請進入。
隨著經濟的發展,社會對信息化的要求越來越高,各部門、行業用戶間的協調調度需求日趨強烈。原來傳統的模擬集群網逐漸不能滿足需要,主要原因包括技術落后、功能單一、不易聯網、不易加密、系統容量小、頻譜利用低、缺乏數據傳輸能力等。因此,采用數字集群系統建設調度網絡日顯突出。
2、引進的數字技術體制
對于數字集群通信系統,在我國其技術體制種類應用較多,較為常見的多達6種。首先也是從引進的技術體制開始的,而后我國又推出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多種技術體制。
1998年3月ITU專門發布了一份題目為《用于調度業務的頻譜高效的數字陸上移動通信系統(Spectrum Efficient Digital Land Mobile System for dispatch traffic)》(ITU-R 37/8)的文件,在該文件的附件中給出了ITU-R 征集到的7種推薦數字集群系統。在這7種數字集群技術體制中,其中TETRA、iDEN、APOC25、TETRAPOL等系統在國際上應用的較為廣泛,因此,我國是從中引進了同為TDMA多址方式的TETRA系統和iDEN系統。
欲詳細了解ITU-R推薦的7種數字集群通信系統介紹的請進入。
當我國決定引進TETRA系統和iDEN系統后,由當時的信產部的安排,發布了SJ/T 11228《數字集群移動通信系統體制》電子行業標準,對這兩種技術制式的系統結合我國無線電管理規定和我國通信網絡的實際要求等,進行了再標準化。在該標準中,TETRA系統被稱為體制A系統;iDEN系統被稱為體制B系統。
欲詳細了解關于體制A集群系統和體制B集群系統介紹的請進入。
3、我國自主知識產權的數字技術體制
隨著我國研究開發能力的提高,從2003年開始,我國不斷地研制推出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多種技術體制的數字集群通信系統,它們是:基于GSM技術的系統、基于CDMA技術的系統、基于LTE技術的系統和基于PDT的系統。前三種技術制式是將數字蜂窩移動通信系統的空中接口技術應用于集群通信之中而形成,其中基于LTE技術的系統可提供寬帶業務,被稱為寬帶數字集群(B-TrunC)系統。
欲更多了解5種窄帶數字集群體制性能比較的請進入。
對于基于GSM技術的技術體制系統和基于CDMA技術的技術體制系統,是在2003年,由我國華為技術公司自主推出的GT 800集群系統和中興通訊公司自主推出的GoTa集群系統的基礎上,由我國進行了標準化后,分別形成的兩種技術體制的數字集群系統。
欲詳細了解關于基于GSM技術和基于CDMA技術的數字集群通信系統介紹的請進入。
鑒于上述的兩個具有我國自主知識產權的數字集群系統,那么,我國在2014年又自主推出了基于LTE技術的數字集群系統,成為了我國的又一種技術體制的數字集群系統。由于其LTE技術的寬帶特性,基于LTE技術的數字集群系統又稱之為寬帶數字集群系統(B-TrunC,Broadband Trunking Communication)。
欲詳細了解基于LTE技術的寬帶數字集群系統(B-TrunC)介紹的請進入。
基于PDT的系統是指警用數字集群(PDT,Police digital Trunking)系統。它是公安部從2008年開始組織我國相關單位,在原模擬系統的基礎上自主開發了一種數字集群通信系統,也是我國數字集群系統中又一種技術體制,但它是一種集群專用網系統。
欲詳細了解警用數字集群系統(PDT系統)介紹的請進入。
另外,有一種SCDMA技術的無線接入通信系統也支持基群業務,由我國相關通信行業標準所規范。
欲詳細了解支持基群業務的SCDMA無線接入通信系統介紹的請進入。
三、集群系統的結構與提供的業務
集群系統尤其是數字集群系統,由于其技術體制的不同,其各自系統的網絡結構和網元(設備)的組成是不盡相同,但大同小異。因此,所支撐的業務與業務功能也略有差異。若要詳細了解各技術體制數字集群通信系統的網絡結構、業務及功能內容的,請參見上述各技術體制系統的介紹中。
四、集群系統的工作頻段
1、關于集群專用頻段的800MHz頻段
集群系統的工作頻段,在模擬集群系統時代,使用的比較混亂,曾使用過150MHz、350MHz、450MHz、800MHz等頻段。其中,對于800MHz頻段,是國家無委在1992年發文(國無管[1992]3號)指配為集群系統的專用頻段。國家無委在2001年7月21日發文(信無函[2001]518號)規定停止為模擬集群系統指配800MHz頻段,已使用的系統可繼續使用到2005年12月31日。從此,800MHz頻段成為數字集群系統的專用頻段。
2、關于寬帶數字集群用1.4GHz頻段
為了支撐基于LTE技術的寬帶數字系統所提供的寬帶業務的需要,2015年2月28日國家無委發文(工信部無[2015]59號)規定1447~1467MHz頻段用于寬帶數字集群系統。
3、關于PDT數字集群系統用350MHz頻段
我們知道,公安部早期組建的模擬集群系統使用的是350MHz頻段,而自主開發的數字系統(PDT)為了平滑的模/數過渡,也沿用了350MHz頻段至今。但國家無委在2019年11月1日發文(工信部無[2019]237號)通知要求,PDT數字集群系統應使用800MHz頻段,但并未明確具體時間要求。
欲詳細了解我國關于集群通信系統相關工作頻段管理規定的請進入。
欲詳細了解我國集群通信系統工作頻段范圍及頻率特性相關技術要求的請進入。
五、數字集群系統的技術要求及編號方案
不同技術體制的數字集群通信系統的技術要求在具體內容上是不相同的,其最大差異是各自的空中接口規范部分,鑒于此,各自系統的編號方案的具體要求也有所不同。
欲詳細了解數字集群通信系統相關要求的請進入:技術性能要求;編號方案要求
綜上所述,我國的數字集群通信系統的技術體制的種類目前曾使用的有多達6種之多,然而,如iDEN系統、基于GSM技術的系統和基于CDMA技術的系統,在實際的建網組網應用中,普及的不是很好。以至于國家無委決定從2020年1月1日起不再受理新的這三種技術體制系統的無線電管理,正在使用的老系統將直至報廢。
欲進一步了解我國數字集群通信系統工程建設要求的請進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