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
1、相關概念
IP網絡(Internet Protocol Network)即是指基于互聯網協議(IP)的網絡,起源于計算機網絡。在我國國家標準GB/T 2900.96-2015《電工術語 計算機網絡技術》中,對于“網絡(network)”的定義是:結點以及把它們互聯的支路的配置。對于“計算機網絡(computer network)”的定義是:其節點由計算機和通信設備構成、其支路是數據鏈路的網絡。對于“互聯網協議(Internet Protocol)的定義是:一個無連接的傳輸協議,它大體上對應OSI/RM的網絡層協議。
由上述定義,IP網絡是基于互聯網協議的網絡的統稱。它采用IP/TCP協議,在無連接環境中,將分組數據從源結點傳送到目的結點。這里的結點可以是主機(host)、路由器(router)、網關(gateway)或其它通信設備(這些結點的定義詳見下表1)。顯然,互聯網(Internet)是屬于IP網絡,目前互聯網的鏈路部分通常采用光傳送技術,即多采用IP over SDH或IP over WDM或IP over OTN。使得IP網絡與傳統的通信網絡的融合。這也即為“IP網絡”稱謂的由來。
表 1:主機、網關、路由器等的定義
欲具體了解互聯網介紹的請進入。
值得指出的是:IP網絡已成為我國電信網絡的重要組成部分,與傳統的通信網絡并駕齊驅,且高度融合。IP網絡與公用交換電話網(PSTN/ISDN)、廣播電視網(CATV)等網絡一樣,屬于電信網絡的一種應用形態。我們知道,根據電信網絡的應用分類,是同時從傳輸方式、復用方式、尋址方式和用戶終端的不同應用機理出發的。IP網絡只是在這四種通信機理方面與PSTN/ISDN、CATV是不同的。關鍵是,由于互聯網協議的發展(如IPv6等),使得IP網絡具有更簡單/方便、更可擴展、更安全的特征,導致傳統的通信業務(如語音業務、專線業務、音視頻寬帶業務等電信級業務)逐步由IP網絡來承載,不但促進了三網的融合,同時更可以高效地支撐移動互聯網、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等技術領域的快速發展。
欲具體了解電信網絡分類的請進入。
2、IP網絡的演變
IP網絡是基于互聯網協議(IP)的網絡,而目前互聯網協議(IP)已先后經歷了兩個版本的演變,即第4版本(IPv4)和第6版本(IPv6)。因此,從IP版本的角度來講,IP網絡可分為IPv4網絡和IPv6網絡。IPv4網絡在先,其部署起碼在1981年,IPv6網絡的開始部署應該在1999年。
IPv4網絡與IPv6網絡的最大不同在于一個執行IPv4協議;一個執行IPv6協議。兩個版本協議的功能是相同的,用于把報文數據從一個主機傳送到另一個主機;而兩個版本協議的最大不同是它們的報文格式不同。由于IP報文格式的不同,使得形成的兩種IP網絡也有非常的不同。關鍵是,目前現實是IPv4網絡與IPv6網絡的共存,必須要實現互通。
欲詳細了解不同版本IP協議介紹的請進入:IPv4協議;IPv6協議
二、IP網絡的結構
1、IP網絡的網元結構
IP網絡的網元主要是由:主機、路由器、源主機(SRC,Source host)、宿主機(DST,Destiantion host)和鏈路所構成,其構成結構如下圖2-1所示意。圖中給出了在 SRC 和 DST 之間與 IP 業務相關的網絡單元(網元),各網元的釋義詳見下表2-1。圖中在主機之間用線表示鏈路,鏈路可以是撥號連接、租用線、環或網絡。用圓表示路由器,用三角形表示 SRC 和 DST 。
圖 2-1:IP網絡的網元結構示意圖
表 2-1:IP網絡網元的釋義
2、IP網絡的協議結構
IP網絡的協議是在TCP、IP兩個重要協議為基礎所形成的協議族組。TCP/IP協議族基于ISO定義的OSI/RM分層的原則,它們在分層模型結構中的關系大致如下圖2-2所示。每層都明確定義其功能和用途,各層功能相對獨立,相鄰層間都有協議準確定義邊界接口,通過接口通信。各層傳輸的數據情況可詳見下表2-2。
圖 2-2:IP網絡的協議結構
表 2-2:IP網絡各層傳送的數據形式
3、IP網絡的組網結構
IP網絡的組網結構除IP接入網外,應分為IP骨干網和IP城域網,下圖2-3-1給出了我國公用IP網絡的網絡層次結構。IP骨干網和IP城域網可進一步分為核心層和匯聚層。運行的IP網絡應由網絡節點、中繼電路、業務接入控制系統和運行維護支撐系統(一般應包括安全系統和網管系統)組成。
圖 2-3-1:IP網絡的組網層次結構
骨干網是IP網網絡的廣域主干;城域網主要承擔集團用戶、商用大樓、智能小區和個人用戶的業務接人,具有覆蓋面廣、接入技術多樣和接入方式靈活的特點。城域網位于骨干網和寬帶接入網、用戶駐地網或終端用戶之間,將企業和個人客戶的各種業務連接到骨干網中。下圖2-3-2示意了IP城域網的層次結構。
圖 2-3-2 :IP城域網的層次結構示意圖
欲詳細了解IP網絡組網結構要求的請進入。
另外,公用IP骨干網應采用公開的自治域號碼,網內的其它獨立自治域可采用公開自治域號碼或私有自治域號碼,私有自治域號碼在內部是統一規劃、分配,并應在網絡互聯出口過濾。
三、IP網絡的要求
1、網絡總體技術要求
由于初始部署的是IPv4網絡,且IPv4網絡經過長期的部署,已形成了成熟的、龐大的網絡,因此在我國已有專門的通信行業標準(如YD/T 1170)對其體系結構與總體技術要求做出了規定。而在IPv6網絡逐步部署后,結合其IPv6網絡的技術特點,我國又專門制定了IPv6網絡體系結構與總體技術要求的通信行業標準(如YD/T 2395)。
欲詳細了解不同IP協議網絡總體技術要求的請進入:IPv4網絡;IPv6網絡
2、網絡過度技術要求
我們知道,由于施行IPv6協議的IPv6網絡,具有IP地址充足、協議報頭簡單、易于擴展、層次區劃、可實現安全性/移動性/QoS的保證、組播完善、即插即用等顯著特點,使得IPv6網絡部署普及神速。然而由于IPv4網絡得到了先期的長期部署,考慮到IP網絡從IPv4向IPv6的演進不可能在同一時刻全部完成,必然導致IPv4網絡與IPv6網絡的長期共存的過程,且在這個過程中比將存在IPv4和IPv6用戶及業務間的互通需求。為了實現IPv4網絡和IPv6網絡的共存互通,就需要過度技術的支撐。目前的過度技術有三種機制:即雙棧技術、隧道技術和協議翻譯技術。
欲詳細了解IP網絡過度技術要求的請進入。
3、網絡的業務承載與接入
IP網絡可承載語音、數據和多媒體類業務,業務形式可包括網絡接入類業務、資源出租類業務、能力服務類業務和應用內容類業務等。各類業務的承載與接入詳見下表3-3。IP網絡承載業務應根據各種業務的服務質量、可靠性、安全性等方面的要求,采用一定的承載技術實現。對于可靠性要求,可通過網絡冗余等方式實現;對于安全性和服務質量要求,可通過網絡承載隔離以及各種服務質量保證技術實現。
表 3-3:IP網絡的業務承載與接入要求
4、網絡性能指標與服務質量指標要求
同樣,IP網絡的性能是基于OSI/RM各層的性能的,主要取決于IP層(即網絡層和傳輸層)的信息傳送性能;并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承載IP的低層鏈路傳輸性能;同時高層業務的相關性能也會影響IP網絡性能。IP網絡性能的考核參數主要有:IP包傳輸時延(IPTD)、IP包時延變化(IPDV)、IP包誤差率(IPER)、IP包丟失率(IPLR)等。IP網絡端到端性能指標與IP網絡服務質量(QoS)類別相關,目前ITU-T定義了從0~7的8個QoS等級類別,QoS等級類別編號越小,其對應的IP網絡性能要求越高。為了更好地實現IP網絡端到端(UNI到UNI)性能指標,還應對端到端性能指標中網絡層次結構中進行分配。
欲詳細了解IP網絡性能的指標與分配要求的請進入:指標要求;分配要求
5、網絡的安全要求
根據IP網絡的特點,IP網絡安全涉及網絡自身安全、業務提供安全、信息傳遞安全和信息內容安全等四個層面,其架構可用下圖3-5示意;每個層面的簡單描述詳見下表3-5中。
圖 3-4:IP網絡的安全架構示意圖
表 3-4:IP網絡的安全層面要求簡述
欲詳細了解IP網絡安全技術要求的請進入。
6、網絡的計費要求
顯然,由于IP網絡的技術特征,對于公用IP網絡的計策方式和計費策略是與傳統通信網絡有很大不相同的。我國通信行業標準YD/T 1149《IP網絡技術要求--計費》覅定了IP網絡的計費模型、計費參數和計費機制。
欲詳細了解公用IP網絡計費技術要求的請進入。
欲進一步了解電信網絡(包括IP網絡)的資源利用效率的請進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