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5G系統(5GS),其無線接入網(RAN),被3GPP命名為下一代無線接入網(NG-RAN,Next Generation Radio Access Network)。對于NG-RAN與用戶終端設備(UE)間的無線接口(或空中接口),被3GPP命名為新無線(NR,New Radio),也有譯為新空口的。而NR仍然采用三層體系結構來描述,層1為物理層(PHY),是由3GPP TS 38.200系列所規范;層2為數據鏈路層,也稱為介質訪問控制(MAC)層;層3為網絡層;層2和層3是由3GPP TS 38.300系列所規范。我國通信行業標準YD/T 3618《5G數字蜂窩移動通信網 無線接入網總體技術要求(第一階段)》,依據3GPP的相關規范,對NR的各層提出了相關技術要求。下述依據YD/T 3618標準對NR的技術要求做一簡要介紹,且這里重點介紹其物理層的技術要求,若要詳細了解該標準具體內容的可請查閱下附件。
附件:YD/T 3618-2019《5G數字蜂窩移動通信網 無線接入網總體技術要求(第一階段)》
欲具體了解5G系統無線接入網(NG-RAN)介紹的請進入。
一、NR物理層的信道與信號
1、信道
5G NR的物理層信道包括:物理層廣播信道(PBCH);物理層下行控制信道(PDCCH);物理層下行業務共享信道(PDSCH);物理層上行隨機接入信道(PRACH);物理層上行控制信道(PUCCH);物理層上行業務共享信道(PUSCH)。各信道之作用詳見下表1-1中。
表1-1:NR物理層的信道與信號
2、信號
5G NR的物理層信號包括:物理層同步信號(PSS/SSS,即主同步信號/輔同步信號);上/下行解調參考信號(DMRS);下行信道信息參考信號(CSI-RS);上行探測信號(SRS);下行相位跟蹤參考信號(PT-RS)。各信號之作用也詳見表1-1中。
另外,關于NR物理層的信道與信號相比E-UTRAN,有下表1-2所列的變化。
表1-2:NR物理層的信道與信號相比E-UTRAN的變化
二、NR物理層的頻率特性
1、工作頻率范圍
在3GPP的R16版本中,定義了兩大頻率范圍(FR,frequency range),即FR1和FR2。FR1通常叫做Sub-6GHz頻段,其范圍內的頻帶號命名從n1到n85;FR2通常指的是毫米波(mmWave)波段,其范圍內的頻帶號命名從n257到n261。FR1和FR2具體頻率范圍詳見下表2-1。注意,與LTE不同,5G NR頻率范圍的工作頻帶號以“n”標識,比如LTE的B20(Band 20),5G NR稱為n20。
表2-1:FR1和FR2的頻率范圍
欲詳細了解3GPP對NR頻率規劃及工作頻帶安排的請進入。
2、帶寬與子載波間隔
NR的FR1支持單載波最大帶寬為100MHz,其子載波間隔(SCS,Sub-Carrier Spacing)可為15kHz/30kHz/60kHz。FR2支持單載波最大帶寬為400MHz,其子載波間隔(SCS)可為60kHz/120kHz。注意,實際上在3GPP TS 38.211中規定,FR2的子載波間隔(SCS)可為60kHz/120kHz/240kz。即NR的SCS有5種,但SCS為240kz子載波間隔不用于數據傳輸,僅用于同步數據塊(SSB)的傳輸。下表2-2給出了SCS與FR的適用性關系。
表2-2:SCS與FR的適用性關系
三、NR物理層的參數集
1、概述
參數集(numerology)是NR引入的一個新的術語概念,與多個子載波間隔(SCS)相關(我們知道,因為在LTE中是只有一個SCS(15kHz)的)。下表3-1-1給出了3GPP TS 38.211和YD/T 3618-2019中對“參數集”的定義,兩者雖表述不同,含義是相通的。
表3-1-1:參數集的定義
為此,5G NR的子載波間隔(SCS)表征為:Δf = 2μ *15,單位為kHz,μ為參數集的序號,其取值范圍為0;1;2;3和4。綜上,15kHz為NR的基本SCS,通過μ值的靈活變化來使參數集適配于不同的物理信道和物理信號,特定的參數集只用于特定的物理信道。下表3-1-2顯示了不同的參數集與不同類型物理信道的適配情況。事實上,結合表3-1-2可知,NR不同的SCS,產生不同的參數集,以適配不同的物理信道,最終用于5G不同的應用場景,如下表3-1-3所示。
表3-1-2:不同參數集與不同類型物理信道的適配情況
表3-1-3:NR不同的SCS適用于不同的應用場景
2、YD/T 3618規定的參數集
在YD/T 3618-2019標準中,規定了不同情況下的更多相關參數集,包括有:FR1和FR2的不同SCS對應支持的最大系統帶寬和最大PRB數值;針對5G NR所定義的系統工作頻帶(FR1的n1~n85;FR2的n257~n261),每個頻帶的SCS與系統帶寬的關系;不同SCS下一個slot(5G NR系統基本幀結構單位為時隙(slot))內包含的OFDM符號數、一個無線幀包含的slot數;等等。具體請詳查本文的附件內容。
四、NR物理層的傳輸方案
YD/T 3618標準規定,5G NR物理層可支持TDD、FDD及雙模操作,可支持多Radio雙連接(MR-DC)等;在規定上述NR參數集的同時,還對其物理層傳輸方案給出了技術要求,包括其下述的上行方案和下行方案。
1、下行傳輸方案
在YD/T 3618-2019標準中給出的下行傳輸方案中,還規定的相關技術要求項目包括有:信號波形;調制方式;信道編碼方式;同步信號;相關下行信道及解調參考信號;多天線傳輸;等等。其中部分項目的技術要求匯總于下表4-1中。
表4-1:5G NR物理層的相關技術要求
2、上行傳輸方案
YD/T 3618-2019標準給出的5G NR物理層上行傳輸方案中,包括的相關技術要求的項目有:信號波形;調制方式;信道編碼方式;相上行關信道及解調參考信號;多天線傳輸;等等。其中部分項目的上行技術要求也匯總在表4-1中,以做對比了解。
五、NR的物理層過程與物理層測量
1、物理層過程
物理層過程的內容包括:小區搜索要求;隨機接入要求;功率控制要求和鏈路自適應要求,具體詳細內容請查閱本文的附件。
小區搜索是指UE獲取與小區的時間和頻率同步并檢測該小區物理層小區ID的過程。NR系統支持1008個物理層小區ID,支持發送下表5-1所示的信號,使UE獲得下行同步和物理層小區ID。
表5-1:小區搜索發送的信號及用途
在開始物理隨機接入過程之前,物理層應從高層接收一組SS/PBCH塊索引,并且應向高層提供一組對應的RSRP測量。NR物理隨機接入過程的特點詳見下表5-2中。
表5-2:NR物理隨機接入過程的特點
NR的功率控制的特征詳見下表5-3中,包括上行功率控制和下行功率控制。
表5-3:NR的功率控制的特征
NR系統支持上/下行的鏈路自適應,支持根據信道信息和調度需求自適應地選擇調制編碼方式(MCS)傳輸PDSCH和PUSCH,支持自適應地采用所有下行和上行MCS。
2、物理層測量
為支持移動性管理,NR系統可基于SS/PBCH Block和/或CSI-RS,進行RRC_CONNECTED狀態下的同頻測量和異頻測量,測量值包括SS-RSRP(及SS-RSRPB)、SS-RSRQ、SS-SINR、CSI-RSRP、CSI-RSRQ、CSI-SINR。
六、層2和層3的要求
5G NR系統的層2,即數據鏈路層,在YD/T 3618的第6章進行了相關技術要求的規定,它包括的子層有介質訪問控制(MAC)層、無線鏈路控制(RLC)層、分組數據匯聚協議(PDCP)層、業務數據適應協議(SDAP)層等。層3即NR的無線資源控制(RRC)層,在YD/T 3618的第7章做出了相關技術要求。具體要求的內容請查閱本文的附件。
欲更多了解5G NR知識介紹的請進入。
欲具體了解5G NR兩側設備技術要求的請進入:基站設備;終端設備 欲進一步了解ITU對IMT-2020無線電接口的技術性能有關最低要求的請進入。